缩略图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突破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干昌进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围绕难点内容设计微课资源,有助于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情境,使学生在有限的注意力跨度内集中理解关键物理过程,通过图示演绎或动态演化激活其已有经验中的知识模块,从而形成稳定的认知通道。尤其在电场变化、力的合成等逻辑链条较长的知识结构中,教师通过设置节奏递进的微课片段,可以有效压缩知识的接受路径,避免学生在连续推理中产生断裂感,同时提升其问题建构能力。此外,教师将微课嵌入概念导入或实验分析环节,可在不断变化的学习情境中实现知识的再加工,使学生对已有理解产生结构性的深化,这一过程不仅优化了教学资源的调度方式,也为课堂节奏的精准掌控提供了可操作的支点。当学生的思维被精心设计的微课内容持续牵引时,教师便能够借助其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在提升教学韧性的同时稳固难点突破的实效性。

一、紧扣教学核心难点,精准设计微课内容

在围绕物理学科的难点展开教学设计时,微课内容的聚焦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应当以难点的深层特征为依据进行精准内容构建。例如,教师在教学“速度变化的快慢与方向——加速度”时,可以从概念误区出发,围绕“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这一教学重点,在微课中设计一个动态演示环节,内容上可以以小车在平直轨道上加速、减速、反向运动为案例,配合速度箭头和加速度箭头的实时变化展示,使学生在画面中分清它们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速度递减、但加速度方向不变的情况,并提出反问:“速度变小是否等于加速度是负?”促使学生反思已有思维模式。最后,再通过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加以巩固,将微课引导与练习结合,既精准切入了教学核心,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深度,整个教学环节形成了“聚焦—呈现—思辨—应用”的流动式推进。

二、聚焦难点突破需求,优化微课呈现方式

面对高中物理教学中逻辑错综、表征复杂的知识难点,仅依靠微课信息的线性传递往往难以实现学生的认知重构,因此呈现方式的优化必须围绕学生在理解历程中的问题生成点与思维转化点展开动态调整,进而实现信息刺激与认知结构之间的有效共振。例如,教师在教学“弹力”时,学生经常难以准确理解弹力的方向,特别是在斜面和平面问题中表现明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对这一内容进行优化,将弹力方向与接触面的夹角变化过程制作成动态图像,并配合语言讲解“弹力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这一规律。与此不同,如果仍采用课堂板书形式,教师只能用语言描述和静态图代替真实过程,学生在脑中构建模型时缺乏清晰线索,而有了动态微课,学生就能直观看到当物体放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时,弹力方向如何随之变化,同时还能结合生活中常见画面如“斜坡上滚落的水瓶”进行类比。这种呈现方式的改变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也提高了他们在受力图绘制中的准确率,从而真正实现了微课在突破教学难点上的作用。

三、服务难点教学过程,丰富微课应用场景278

在高中物理教学进程中,学生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非单一阶段可以完成,而是在持续推进的教学过程中依托教学情境中的多次刺激逐渐实现内化,因此微课的功能应用应当嵌入教学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样化场景的动态植入强化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结构建构。例如,教师在教学“超重与失重”时,其作为一个概念性强、体验感弱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只记住了公式而难以从物理角度进行解释,因此教师需要在不同教学阶段合理安排微课的使用,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布置一段简短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在电梯中上下移动时为何会有不同的重感受”。激发兴趣后,在课堂中教师再通过微课中的弹簧测力计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读数变化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并结合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电梯启动那一刻感觉更重?”此时学生已有初步经验,可以更容易接受“超重与失重是由于支持力变化”这一推断。随后,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安排微课测试题,强化学生对实际情景的判断能力,整个环节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应用层层递进,将微课嵌入到教学全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一难点知识的物理本质。

四、构建微课支持体系,助力难点持续突破

当微课被定位为解决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一种有效资源,其长效功能的实现便不再取决于单个资源的独立效果,而需要构建一个支持教师教学连续性、支持学生反思延展性的协同系统,使微课资源在结构配置、功能整合和时效更新等多个维度形成协作机制,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持续实现对学生难点理解障碍的系统干预。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曲线运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微课形式建立一套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首先是在课前推送一段动画微课,帮助学生初步构建“速度沿切线、加速度指向圆心”的基本图像。其次在课堂中穿插速度、加速度矢量随位置变化的微课片段,使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对照动态画面和静态图像,强化空间感知。最后在课后布置带有答题反馈的微课练习,内容可以包括不同轨迹下速度与加速度的动态配对,通过观看讲解后再选择正确图示的方式,进一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这种多点配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不同阶段分别解决理解难、记忆乱、应用弱的问题,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自我诊断能力,使教学效果更稳定可控。

综上所述,当教学环节以微课为载体重构知识呈现方式,复杂概念的内在逻辑便得以清晰展现,从而降低了学生在理解抽象模型时的认知障碍;并且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微课内容,有效缩短了知识传递路径,也促使课堂时间分配更趋合理,最终实现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难点教学任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晶晶 . 微课模式对高中物理课堂提质增效的应用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22):228-230.

[2] 陆劲彬 . 小微课大智慧——浅谈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J]. 高考 ,2024,(2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