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思维在数学课堂生根: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作者

黄馨悦

安徽省贵池区墩上中心学校 247100

引言

学生的思维认知会伴随学习经验的累积发生变化,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相应的学习特征,从以直观化、形象化思维方式感知事物到用抽象思维分析复杂知识,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多角度分析数学问题。而通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推动学生不同阶段思维方式的转变,便于加深对教材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借助教师的科学引导还能凸显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分析意识,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与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灵活思考

由于教育环境和思想认知发展状态不同,每个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联想到不同内容,在思考方向上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而思考的具体过程是影响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合理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数学知识内部,提升其语言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入思考。同时,教师应重视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规划教学流程,从学生的疑问点出发开展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提出启发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巩固学生课堂知识积累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只有学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才能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营造思考性强的教育情境,尊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差异,鼓励其从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提升数学思维灵活性。此外,教师在备课环节应结合数学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情境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完善学生练习过程中的解题思路,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以完成教学目标。以《观察物体》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观察物体的不同方法,明确观察视角对物体观察结果的影响,尝试分析物体三视图的不同观察角度,增加对立体图形形状的理解深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事先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营造自由轻松的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立体图形三视图与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提升其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学生围绕三视图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鼓励小组之间开展互评,在思考中强化数学空间图形观念,激发深入探究相关知识的动力,促进学生发散性、灵活性数学思维的养成。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自主探究机会,提升数学思维深度

在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灌输法讲解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虽然能协调总体教学进程,但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环节,数学教学形式化的特征较为明显。而且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数学思维,教师快速讲解知识点时,学生没有时间思考知识间的联系性,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效果较差。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依托学生认知诉求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留出一定时间用于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增强其对数学知识规律的理解,在思考中提升数学思维深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织自主预习和复习的教学活动,推动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同时,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较为抽象,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一些直观性素材作为辅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应用辅助性教具,体验数学知识推导与形成的过程,在动手操作与观察感知中深化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以《倍数与因数》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倍数与因数对应的数学概念,理解乘法运算中倍数与因数的体现,掌握2、3、5 的倍数的不同特征,尝试依托乘法表总结倍数规律,完成解题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事先总结本课数学知识点,据此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的方式完成对本课知识的初步探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将疑问点标注出来,在课堂中向教师反馈,便于教师结合学习反馈调整课堂教学重点,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某一个数字的因数与倍数,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相关知识,再利用多媒体列出 2 的倍数,引导学生观察倍数规律,在引导与启发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借助自主预习活动的开展优化数学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知识理解,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练习类比迁移,延伸学生数学思维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在完成教材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与拓展,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延展性,满足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选择拓展练习题的种类,并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拓展题目的难度,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思维的延伸作用。由于小学生学习经验的限制,其难以有效联系相关数学知识点,缺乏思考深度,在开展类比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多组织一题多解类型的数学练习,减少学生出现计算问题的可能。同时,教师应使用多样化的练习题和引导性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学生思考过程受外界因素影响,以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将教材抽象知识形成具体化理解,有效延伸和锻炼数学逻辑思维。

综上所述,相较于小学阶段其他科目来说,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关联性,需要借助教师的有效引导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使学生借助不同的数学符号将学科知识呈现出来,并能运用已有知识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完善数学知识体系。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孙丽 .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0,(11):43.

[2] 付承洪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J]. 读写算 ,2020,(2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