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技术探究
陈梓豪
身份证:612722199506121612 719300
0 引言
煤炭长期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在经济发展里贡献突出。煤矿生产流程繁杂,机电运输系统贯穿煤炭开采、运输、提升等环节,是保障煤矿高效、安全运转的关键。传统机电运输系统依赖人力,效率低、安全风险高,难以契合现代煤矿大规模、高效率生产需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化技术融入煤矿机电运输系统,为行业带来革新契机。智能化机电运输系统借助先进技术实现设备自动控制、智能调度、故障预警,能大幅提升运输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与安全风险,推动煤矿产业向安全、高效、绿色方向迈进。
1 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的重要性
1.1 提升生产效率
智能化机电运输系统可依据煤流实时状况、设备运行状态,运用智能算法自动调节运输设备运行参数,如带式输送机速度、提升机提升频率等,让设备在最佳工况运行,减少空载、轻载时间,提升运输效率。系统能对运输任务智能调度,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避免设备冲突与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1.2 增强安全性能
传统机电运输系统因人为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因素,易引发安全事故。智能化系统搭载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与运输环境,如温度、振动、烟雾等。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即刻预警并自动采取停机、制动等措施,预防事故发生。人员接近预警、防疲劳驾驶预警等辅助安全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与煤矿财产安全。
1.3 降低人力成本
智能化机电运输系统实现设备自动化运行与远程监控,减少现场操作人员数量。以往需多人值守的岗位,如今通过远程监控中心,少量工作人员即可对整个运输系统集中管控,降低人力成本,缓解煤矿行业招工难问题,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干扰,提升生产稳定性。
2 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架构及关键技术
2.1 系统架构
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架构通常涵盖感知层、传输层、决策层与执行层。感知层由各类传感器组成,如煤量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负责采集设备运行状态、运输环境、煤流信息等数据。传输层利用工业以太网、5G、Wi-Fi 等通信技术,将感知层数据高速、稳定传输至决策层,同时把决策层控制指令下达给执行层。决策层借助数据处理、分析与智能算法,对采集数据深度挖掘,做出运输调度、设备控制、故障诊断等决策。执行层依据决策层指令,控制运输设备运行,如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提升机提升机构、机车牵引系统等。
2.2 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是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的核心支撑,主要包括四类。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至关重要,如煤量传感器为智能调速提供数据,温度传感器监测设备温度防过热,振动传感器可及时发现故障隐患。通信技术是智能化基础,工业以太网凭借高带宽、低延迟适用于固定设备传输,5G 技术则以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特性满足无轨胶轮车等移动设备实时通信需求,支持远程控制与高清视频传输。自动控制技术实现设备自动化运行,带式输送机变频调速节能高效,提升机自动化控制保障安全,机车自动驾驶减少人为失误。智能决策技术作为核心,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处理数据,建立各类模型,实现故障预测与调度优化,提升系统效率与可靠性。
3 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设备可靠性与稳定性待提升,煤矿井下高湿度、高粉尘、强电磁干扰的恶劣环境,对设备构成严峻考验,部分智能化设备易出故障,且不同厂家设备通信协议和接口不统一,导致系统集成难,兼容性与扩展性降低。二是智能化技术成熟度不足,现有方案成本高、精度低、适应性差;智能决策技术在复杂场景中,模型准确性、可靠性及数据质量、算法适应性等均有待提升。
3.2 人员层面
人员层面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专业人才短缺,智能化需懂煤矿知识且掌握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当前行业此类人才匮乏,现有人员知识结构难以适应需求,制约系统建设与运维。二是员工接受度与培训难度大,智能化转型改变工作模式,部分员工接受慢且有抵触情绪,培训内容多、难度大,加之员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智能化推广。
3.3 管理层面
管理层面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管理理念与模式滞后,部分煤矿企业理念传统,对智能化建设重视和投入不足,现有管理流程与制度在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等方面有缺陷,难适应精细化、信息化管理需求。二是安全管理压力大,智能化系统引入使安全管理更复杂,网络安全风险凸显,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也对故障应急和人员防护提出更高要求,传统体系需完善升级。
4 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发展建议
4.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提高设备可靠性与稳定性,加大适应井下恶劣环境的设备研发投入,提升其防护等级与抗干扰能力,同时制定统一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口标准,促进设备互联互通与系统集成,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要推进智能化技术创新与应用,针对井下特殊环境研发专用技术,如高精度定位、可靠通信、智能感知等,加快新技术试点示范与推广,开展产学研项目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4.2 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
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需内外协同。内部培养方面,煤矿企业应构建完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员工参与智能化技术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并开展技术交流,提升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对成效突出者给予奖励,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外部引进方面,企业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及行业优秀人才;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提前锁定优秀人才,为智能化发展储备力量,以解决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支撑系统高效运维。
4.3 优化管理模式与安全保障
优化管理模式与安全保障需双管齐下。管理模式上,煤矿企业管理层要转变观念,重视智能化建设并加大投入,引入数字化、精益管理等先进理念,优化流程以提升效率;同时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决策,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安全保障方面,需构建涵盖网络、设备、人员的全方位体系,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定期评估修复漏洞;完善设备巡检维护制度与应急预案并演练;强化人员安全培训,提升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确保智能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 结论
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对提升生产效率、增强安全性能、降低人力成本意义重大。尽管当前面临技术、人员、管理等多方面挑战,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才培养加强、管理模式优化,这些问题将逐步解决。未来,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智能化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与安全保障体系,助力煤矿机电运输系统智能化水平提升,实现煤矿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崔若凡.智能化技术对煤矿机电运 推动作用[J].能源与节能,2022,(02):209-211.
[2] 顾晨晨,郑茂举,陈振.基于智能技术 ].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20):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