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中职药学教学实践的思考
刘钰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
引言:
以药物知识为核心、偏重识记的教学方法与实训项目停留在基础步骤演练的教学模式难以应对用药咨询、突发调剂事件等情景。以“从做中学、在做中创新”为改革方向的新课改,给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改革课程设置内容、引入真实问题情境、优化学习评价标准,职业教育可以缩短学校学习与工作学习的距离,学生可以在知识、风险、沟通合作中,成为面向未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中职药学教学实践的意义
(一)推动职业能力培养转型
新课改精神指导药学教学突破学科局限,把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过程,在学习药品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典型工作任务需求的基础上,聚焦于传授知识点与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配药禁忌等知识的同时,通过完成情境任务演练工作情景中的应变技巧等,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养成风险预判、批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从“能做”到“会用”,提高职业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夯实专业基础,更深化了学生对“药师”职业内涵的认知,助力其从“技能操作者”向“健康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终身职业发展奠定根基[1]。
(二)重构产教融合生态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行业新技术、新规范以课程单元化的形式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教师以真实岗位案例为素材制作课堂内容,学生在虚拟的药房、制剂车间等岗位情景中体验职业场景,通过课堂学习“预演”职场环境,强化职业认知,拉近学生从实习到工作的距离,学生在“学做一体”中感知职业规范与技术革新的内在联系,缩短从学校到岗位的认知断层,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提供助力。
二、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中职药学教学实践的策略
(一)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造
传统药学课程按药物化学、药理学等学科划分,知识点分散、无关联性,学生缺乏药事服务全局观念,实训课仍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缺乏实际工作中复杂因素,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弱。教师以典型岗位项目为学习项目主线(社区药房慢病项目),将书本知识提炼为“需求确认—处方审核—指导用药—跟踪反馈”四个环节的任务线,每个环节融入虚拟药房交互系统,产生患者体征信息、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如在“高血压患者联合用药指导”课程中,学生通过虚拟的患者资料(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审核处方,根据所学的知识调整处方,进行医患沟通,如老师提出问题:患者自述给药后,出现头晕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解释,提出应对措施。将知识嵌入工作任务,学生形成综合用药服务理念,学生讨论能主动查阅《中国药典》等专业文献,遇到复杂案例,能从药物本身、患者情况等各方面给予解释。用人单位评价学生处方审核速度、沟通条理性得到改善。
(二)提升药学服务创新能力:构建虚实融合训练系统
中职药学实训受设备场地等因素限制,一些成本和危险比较高的操作训练无法开展,如麻醉药品配置训练,无法仿真真实工作环境下随叫随到的需求情景。教师可以尝试开发“
容景”双平台训练,虚拟情景包括医院药房、制药车间等场景突发状况,实景平台包括操作规范与实时反馈装置,采用服务设计原则,让学生调剂的同时设计患者用药提醒卡、药物保存卡等 [2]。
例如“儿科用药指导”训练中,患儿发热病例由虚拟端随机生成,让学生在配置药液时考虑换算量、选用喂药器等。实景端安排家长用药指导,问学生如何用“家常话”解释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异同。作业后学生制作图文版《家庭用药日记模板》指导家长填写患儿服药反馈。虚实结合拓宽了技能训练范围,学生从简单“操作”向主动改进服务流程转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应变性增强,能从处方中发现风险,并给出合理建议,提升职业水平。
(三)强化职业素养养成:创新阶梯式评价机制
由于传统评价以笔试、操作考核为主,无法反映学生在沟通协作、伦理判断等隐性素养方面的成长,对提升职业认同度的育人效果有限。教师可尝试建立“基础技能—综合实践—职业发展”三维度指标,每一层级的指标分别对应知识、技能、素养三维指标的“三维指标”。建立成长档案卡。包括处方检查记录单、服务创新方案等过程档案,自评、学生互评、导师评价,建立完整的学生形象。
例如在“合理用药宣传周”活动中,学生小组面向周边社区群众进行科普宣传。基本技能考查学生科普宣传内容;应用技能考查学生现场答疑情况;就业技能考查学生科普成果跟踪情况。企业导师就学生的语言表达、警示提醒等内容给予评价并放入档案。多角度评价让学生更加关注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与进步,小组在日常训练中学会注意查阅医药相关最新政策文件,小组分工合作时能够尊重他人、听取不同意见,有利于今后的职场发展,提高就业率。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满足医药行业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药学专业人才
的需求,中职学校必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状况及用人单位要求等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确保中职药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到实际工作之中。通过项目化课程整合知识体系、虚拟仿真平台丰富技能范畴、多元量化评价唤醒素养认知,中职医药学教育不再以“重技能,轻精神”为第一原则,让业内技术改革实时回馈,为未来的健康中国输送既有专业水平又有人文关怀的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健 , 陈诚 , 夏梦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现状、困境与突破[J]. 广西教育,2024,(02):44-47.
[2] 王露 .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药剂专业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3,(2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