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陆玉龙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作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理解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长度、质量单位作为量感培养的基础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然而,当前教学中,学生在量感形成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导致其难以准确感知和运用长度、质量单位。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剖析这些困境,并探索有效的突破路径,为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提供参考。
二、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困境
(一)单位认知抽象化
长度、质量单位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难以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静态图片形成直观认知。例如,在学习“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时,学生缺乏对实际长度的感性体验,难以想象不同单位所代表的具体距离。同样,在学习“克”“千克”等质量单位时,学生对物体的轻重感知模糊,无法准确判断不同质量单位所对应的物体质量。这种抽象化的认知方式,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灵活运用所学单位进行准确测量和估算。
(二)实践体验不足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实践操作,但当前教学中,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体验机会。在长度、质量单位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理论讲解和书面练习,忽视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理解单位。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对不同长度单位的换算仅停留在书面计算层面。在学习质量单位时,学生缺乏亲手称量物体的经历,对质量的感知停留在想象层面。这种实践体验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将抽象的单位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量感培养效果不佳。
(三)评价体系单一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量感培养的评价主要依赖于书面测试,评价方式单一。这种评价方式侧重于学生对单位换算、计算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量感水平的全面考察。例如,在考试中,学生可能能够准确完成单位换算的题目,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准确判断物体的长度或质量。此外,单一的书面测试无法反映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单位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和教师对量感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教学理念偏差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长度、质量单位教学中,教师将重点放在单位换算公式的记忆和运用上,忽视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和理解单位。这种教学理念偏差,导致学生量感培养缺乏有效的教学支持。
(二)教学资源有限
一些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材料和设备。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缺乏足够的测量工具,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测量;在质量单位教学中,缺乏称量设备,学生无法亲手称量物体。教学资源的不足,限制了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影响了量感培养的效果。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部分教师对量感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单位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无法有效地组织实践活动,导致学生量感培养缺乏有效的指导。
四、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突破路径
(一)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质量单位,教师应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单位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黑板、课桌、窗户等,让学生用身体部位(如一拃、一步)来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感性认知。然后,教师再引入标准的长度单位,让学生通过比较和换算,加深对单位的理解。在学习质量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书包、大米等,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不同物体的轻重,再引入标准的质量单位,让学生通过称量活动,进一步理解单位的概念。
(二)强化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长度、质量单位。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测量活动,让学生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教室、操场、校园内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能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学习质量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称量活动,让学生称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单位换算。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单位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提高量感水平。
(三)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量感水平,教师应完善多元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除了书面测试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汇报等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长度、质量单位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例如,在评价学生的长度单位掌握情况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在评价学生的质量单位掌握情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描述不同物体的质量,并判断其使用的单位是否合适。通过多元评价,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量感水平,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量感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量感培养的理念、方法、教学资源的使用等方面。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题讲座、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了解量感培养的重要性和最新研究成果;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量感培养的内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量感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论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长度、质量单位教学中存在单位认知抽象化、实践体验不足、评价体系单一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强化实践操作、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突破路径。这些路径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质量单位,提高量感水平,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量感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 培 英 .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量 感 培 养 的 有 效 路 径 [J]. 家长 ,2025,(01):121-123.
[2] 虞菊 . 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J]. 教育界 ,2024,(3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