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绘本元素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动态转化策略研究

作者

蒋依辰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幼儿园徐湖园 213100

摘要:绘本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其丰富的视觉元素与叙事内容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本研究聚焦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场景,探讨如何将绘本中的图像、角色、情节等元素转化为可操作的游戏材料与活动设计。通过分析绘本与游戏在幼儿学习中的互补性,提出动态转化策略需兼顾儿童认知特点与游戏情境需求。实践观察表明,将绘本主角形象转化为玩偶道具、将故事情节延伸为角色扮演主题、将画面场景重构为建构游戏素材等方式,能有效激发幼儿游戏参与度与语言表达能力。研究证实,基于绘本元素的游戏转化不仅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多样性,更促进了幼儿在符号理解、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绘本元素;幼儿园区域游戏;动态转化策略;小班教学;案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幼儿教育中,绘本因其生动的图画和有趣的故事,成为孩子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正处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喜欢通过游戏来学习和探索。区域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形式,孩子们可以在不同的游戏区自由选择、自主操作,这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能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然而,如何让绘本中的内容更好地融入区域游戏,使其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尝试将绘本与区域游戏结合,例如把绘本中的角色做成玩偶供孩子们扮演,或将故事情节延伸到建构游戏中。这些实践表明,绘本元素的加入能明显提升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同时帮助他们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方面取得进步。但现有研究较少系统探讨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将绘本中的图画、角色、情节等灵活转化为游戏材料或活动设计。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绘本与区域游戏的互补关系,提出适合小班幼儿的动态转化策略,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的一是探索绘本元素在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中的有效转化方式,例如如何利用绘本主角设计角色扮演道具,或如何将画面场景改编为建构游戏任务;二是观察这些策略对幼儿参与度、语言能力及社会性发展的实际影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能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新思路,让绘本不仅停留在阅读层面,更能成为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游戏化工具。

二、绘本元素与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理论基础

2.1 绘本元素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绘本作为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媒介,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认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和社会性成长。首先,绘本通过生动的图像和色彩刺激幼儿的视觉感知,帮助他们建立对事物的初步认知。例如,绘本中反复出现的动物形象或生活场景,能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快速识别和归类,这种具象化的学习方式特别符合3-4岁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在语言发展方面,绘本的叙事结构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输入。当教师将《小熊宝宝》等绘本中的对话转化为角色扮演游戏时,幼儿能自然模仿"请""谢谢"等社交用语。研究表明,这种基于绘本情境的语言互动,比单纯的说教更能促进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语言发展较慢的幼儿,通过重复绘本中的简单句式进行游戏对话,能显著增强其语言运用信心。

绘本元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当孩子们共同搭建《三只小猪》中的砖房,或分配《彩虹鱼》中的鳞片道具时,他们需要协商角色、分享材料,这种合作过程直接培养了同理心和规则意识。某幼儿园的实践案例显示,将《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中的颜色情绪卡投放到角色区后,幼儿更愿意用"我现在是红色(代表生气)"等方式表达感受,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绘本元素的动态转化需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对小班幼儿而言,应优先选择情节简单、角色鲜明、画面主体突出的绘本。例如《好饿的毛毛虫》中清晰的进食顺序和可触摸的洞洞设计,既便于转化为排序游戏材料,又能通过触觉体验强化认知。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设计,使绘本元素在游戏转化中能同时实现教育目标和游戏趣味性的平衡。

2.2 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特点及其与绘本元素的结合点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孩子们在特定活动区自由选择、自主操作的游戏形式,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游戏内容贴近生活,如娃娃家、积木区等,能让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模仿和探索;二是材料丰富多样,孩子们可以通过触摸、拼搭、扮演等方式直接操作;三是强调同伴互动,在共同游戏中学会分享与合作。这些特点为绘本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天然的结合点。

绘本中的生活化场景与区域游戏高度契合。例如《小熊宝宝》系列绘本里刷牙、吃饭等日常情节,可以自然转化为生活区游戏。教师只需将绘本中的牙刷道具投放到洗漱角,孩子们就会模仿小熊刷牙的动作,在游戏中巩固生活技能。这种转化既保留了绘本的教育价值,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习更生动。

绘本的视觉元素能直接丰富游戏材料。小班幼儿对色彩鲜艳、形象具体的材料最感兴趣。将《好饿的毛毛虫》中的水果图片制成可粘贴的魔术贴教具,孩子们在益智区配对水果时,既能锻炼手眼协调,又能重温绘本内容。某幼儿园教师用不织布制作《棕色的熊》中的动物形象,幼儿在语言区边排列边复述"棕色的熊、红色的鸟",语言表达积极性明显提升。

最重要的是,绘本情节为角色扮演游戏提供了现成脚本。当孩子们在表演区重现《三只小猪》故事时,大灰狼的台词、小猪盖房子的顺序都来自绘本,这种有框架的扮演比自由发挥更有利于语言发展。同时,绘本中蕴含的社交规则也能通过游戏传递,比如《彩虹鱼》中分享鳞片的情节,能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实践分享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小班区域游戏时间较短,绘本元素的转化需要简化。例如将《母鸡萝丝去散步》的长幅画面拆解成3-4个关键场景卡片,幼儿在建构区用积木搭建"磨坊"或"蜂房"时就能聚焦重点。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既适应幼儿注意力特点,又保留了绘本的故事性。

三、绘本元素在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中的动态转化策略

3.1 绘本元素在角色扮演区中的动态转化案例研究

在幼儿园小班的角色扮演区,绘本元素的动态转化主要通过角色道具、情景脚本和互动规则三个方面实现。以《小熊宝宝》系列绘本为例,教师将绘本中的主角形象制作成头饰和手偶,幼儿戴上小熊头饰后,会自然模仿绘本中"刷牙""上厕所"等生活场景。观察发现,这种具象化的道具能有效降低小班幼儿的扮演畏难情绪,使其更快进入游戏状态。

情景脚本的转化注重保留核心情节。在《三只小猪》的表演区活动中,教师将原故事简化为"盖房子-大灰狼来-房子不倒"三个关键环节,并提供稻草、树枝和积木三种材料。幼儿在重复"我吹我吹"的经典台词时,不仅能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还通过轮流扮演狼和小猪,学会了等待和规则意识。这种有框架的剧本设计,既避免自由发挥导致的混乱,又留有足够的创意空间。

互动规则的转化体现在社交行为的引导上。《彩虹鱼》绘本中"分享鳞片"的情节被设计成角色区游戏:每个幼儿持有不同颜色的亮片鳞片,要获得其他颜色的鳞片必须用礼貌用语交换。这种设计将绘本的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游戏,幼儿在收集彩虹鳞片的过程中,主动使用"请""谢谢"等社交用语的情况明显增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班幼儿的注意力特点。在《好饿的毛毛虫》食物扮演游戏中,教师将原绘本中的多日进食简化为"水果-甜点-树叶"三个阶段,并用实物替代品(如绒布水果)增强触觉体验。幼儿在"喂食"毛毛虫手偶时,既能理解生长变化,又不会因流程过长而失去兴趣。这种适龄化改编确保了绘本教育目标与游戏趣味性的平衡。

3.2 绘本元素在建构区中的动态转化案例研究

在幼儿园小班的建构区,绘本元素的动态转化主要通过场景再现、材料创新和任务引导三种方式实现。以《三只小猪》为例,教师将绘本中的茅草屋、木屋和砖房画面打印成提示卡,幼儿根据卡片用不同材料搭建房屋。观察发现,当提供真实的稻草、冰棒棍和积木时,孩子们会自发比较哪种结构更牢固,这种实物操作比单纯听故事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材料特性。

场景再现注重关键细节的保留。在《好饿的毛毛虫》建构活动中,教师用绿色泡沫垫剪出大型树叶轮廓,幼儿用纸筒拼接"毛毛虫"并让其"爬过"树叶上的水果贴纸(对应绘本中的进食顺序)。这种设计既简化了原绘本的复杂时间线,又通过触觉体验强化了序列概念。孩子们在排列水果时会自然复述"星期一吃苹果"等句式,语言表达与数学认知得到同步发展。

材料创新体现在对绘本视觉元素的改造利用。某幼儿园将《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的农场场景分解为可拼插的立体卡片:风车、篱笆等元素做成插片,幼儿在底板上自由组合行走路线。这种设计既保留了绘本的画面风格,又通过可操作部件激发了空间想象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班幼儿更愿意选择有明确参照物的搭建任务,因此教师在每个插片上粘贴了原绘本的缩略图,降低了操作难度。

任务引导方面采用分层设计。对于《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这类情节简单的绘本,教师先在阅读环节强调诊所和鳄鱼家的空间关系,建构区则提供门牌、牙椅等标志性道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完整搭建两个场景,而刚入园的孩子只需完成"牙医门框"等单一结构。这种差异化设计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在搭建中重温绘本内容,同时获得适合自身水平的成就感。

实践表明,建构区的绘本元素转化需特别注意两点:一是选择画面结构清晰的绘本,如《我的建筑师大朋友》中易于识别的房屋轮廓;二是提供半成品材料降低操作门槛,如预切割好的纸板形状。某班级在开展《小房子》建构活动时,教师预先用纸箱制作好房屋基本框架,幼儿只需添加门窗装饰,这种支持性策略显著提升了小班孩子的参与持续性。

四、研究结论

通过实践研究证实,将绘本元素动态转化为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材料与活动设计具有显著教育价值。研究发现,绘本中的角色形象转化为可操作玩偶(如《小熊宝宝》头饰)、故事情节简化为游戏脚本(如《三只小猪》三环节搭建任务)、画面场景改造成建构素材(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拼插场景)等策略,能有效提升3-4岁幼儿的游戏参与度。这种转化不仅延续了绘本的认知启蒙功能,更通过动手操作和同伴互动,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小班幼儿注意力短暂的特点,对绘本内容进行适龄化改编(如简化《好饿的毛毛虫》进食阶段)是确保游戏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史素慧.绘本融入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实践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年第2期021-024,共4页

[2] 李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幼儿园绘本戏剧游戏初探[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4年第3期5-8,共4页

[3] 陈燕云.幼儿园绘本阅读与区域游戏的融合策略探索[J].《教师》,2024年第13期90-92,共3页

[4] 许亚琴.浅谈幼儿园游戏区域绘本投放的有效策略[J].《科研成果与传播》,2024年第1期061-063,共3页

[5] 陈珍.幼儿园如何实施自然游戏?[J].《留学》,2025年第5期49-49,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