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知信行护理模式对骨折患者临床治愈的影响与挑战简析

作者

窦研博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知信行护理模式在骨折患者临床治愈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潜在影响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分析知信行护理模式在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康复信念与行为等方面的作用,阐述其对骨折患者临床治愈的积极意义。同时,结合临床实践,深入剖析该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如患者依从性差异、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局限、资源与时间限制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进一步优化骨折患者护理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知信行护理模式;骨折患者;临床治愈;影响;挑战

引言: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其治疗与康复过程不仅涉及手术和药物干预,还需要系统、科学的护理措施支持。传统护理模式多侧重于基础护理和疾病观察,对患者健康知识获取、康复信念建立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引导相对不足。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护理模式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康复信念,并最终转化为健康行为,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一、知信行护理模式概述

知信行护理模式基于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改变需经历“知识获取—信念形成—行为改变”三个阶段:

知识阶段: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传递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康复要点等信息,帮助患者理解疾病本质和护理要求。

信念阶段:在知识的基础上,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康复信念和态度,增强其对康复的信心和主动性。

行为阶段:通过持续的行为干预和监督,帮助患者将康复信念转化为日常自我管理行为,如功能锻炼、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等。知信行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实现从“被动接受护理”到“主动参与康复”的转变,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期康复管理的骨折患者。

二、知信行护理模式对骨折患者临床治愈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水平

骨折患者往往缺乏对骨折愈合机制、术后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方法等知识的了解,导致康复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知信行护理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如视频教学、一对一指导、宣传手册等)向患者普及骨折康复知识,帮助其理解疾病发展规律和护理要点。例如,在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中,通过详细讲解早期负重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医嘱,避免因不当活动导致愈合延迟。

(二)增强康复信念与治疗依从性

骨折患者常因疼痛、功能受限和康复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消极情绪,影响康复积极性。知信行护理模式通过心理疏导和成功案例分享,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康复可改善预后”的信念。例如,向患者展示同类骨折患者通过规范康复训练恢复正常生活的案例,可显著提升其康复信心。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定期随访和个性化指导,持续强化患者的康复信念,使其主动配合康复训练、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

(三)促进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改善

骨折后的功能恢复是临床治愈的重要指标。知信行护理模式通过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并监督其执行情况。此外,该模式还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如营养补充、睡眠管理等,全面促进身体恢复。研究表明,接受知信行护理的骨折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的肢体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现了该模式在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

(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压疮、关节僵硬等。知信行护理模式通过知识宣教和行为指导,帮助患者掌握并发症预防方法。

三、知信行护理模式在骨折患者应用中的挑战

(一)患者个体差异导致的依从性问题

骨折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其对知信行护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老年患者或文化水平较低者可能难以理解复杂的康复知识,部分患者因经济压力或家庭支持不足,无法坚持长期康复训练。

(二)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与资源限制

知信行护理模式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技巧。然而,临床护理工作繁忙,护理人员常因时间不足难以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和个性化指导;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心理学、康复学等多学科知识,无法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此外,医院在健康教育资源(如多媒体设备、康复指导手册)方面的投入不足,也制约了知信行护理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长期随访与持续干预的困难

骨折康复周期长,需要长期随访和持续干预。但在实际工作中,患者出院后随访率低,部分患者因交通不便、时间安排冲突等原因未能按时复诊,导致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患者康复进展并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此外,缺乏有效的远程随访工具(如智能监测设备、线上沟通平台),使得护理人员无法对患者进行实时行为监督和指导,影响康复效果的延续性。

(四)多学科协作机制不完善

骨折患者的康复涉及骨科、康复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个学科,需要建立有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然而,目前部分医院科室间沟通不畅,缺乏统一的康复方案和护理标准,导致患者接受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存在差异,影响知信行护理模式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四、应对挑战的策略

(一)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

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制定分层健康教育计划。对于老年或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视频演示等直观方式传递知识;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加强家庭支持系统干预,通过家属培训和监督提高患者配合度。同时,建立患者康复信心档案,定期评估其心理状态和康复信念,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鼓励。

(二)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与资源投入

医院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多学科培训,内容涵盖康复护理、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提升其综合能力。同时,优化护理排班制度,合理分配护理人员时间,确保健康教育和随访工作的落实。此外,增加健康教育资源投入,开发标准化的骨折康复教育视频、线上课程及智能随访平台,提高护理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

(三)完善随访与远程干预体系

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级随访网络,利用电话、微信、APP等平台开展远程随访,定期收集患者康复数据并给予指导。推广可穿戴设备(如关节活动度监测仪),实现对患者康复行为的实时监测。此外,通过线上健康讲座、微信群答疑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康复支持,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

(四)构建多学科协作机制

医院应建立以骨科为核心,联合康复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学科的协作团队,制定标准化的骨折康复护理流程和健康教育方案。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确保各科室对患者的评估和干预保持一致,形成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体系。

结语:知信行护理模式通过提升骨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强化康复信念和促进行为改变,对临床治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能够有效缩短康复周期、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患者依从性、护理资源、随访管理及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实施个性化护理、加强人员培训与资源投入、完善随访体系和构建多学科协作机制,可进一步优化知信行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为骨折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推动骨折康复护理工作向科学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辉,雷洁.知信行模式护理在老年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5,47(02):81-83.

作者信息:

窦研博(2002-),男,汉族,吉林市长春市,本科,研究方向: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