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

陈敏

重庆市合川瑞山中学 401520

引言:

“互联网+教育”融合不断加深之时,信息化教学成为了语文课堂转变的关键去处。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一方面重视经典文本解读,另一方面重视语言操作场合化、个人化。高一新生刚入初中时需要衔接,以往课堂上单向传递知识很难符合他们多样的认识需求。信息化教学拥有数字资源丰富、媒体形式多样、互动手段更新的特点,这给解决教学难题带来了新可能。

一、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核心意义

(一)重构知识传播模式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

教育现代化最要紧的地方就是塑造合适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从以往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向学生为主导的意义生成模式。信息化教学依托多媒体手段、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具等技术手段,把教材中枯燥的文字符号变成立体知识。把静态的文言文章讲解,变成鲜活的意义形成过程。让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1]。

(二)多元学习体验与核心素养的落实促进

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层面,它们的培养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信息化教学给各种体验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音频可视化工具能让人把握诗歌朗诵的感情走向,思维导图软件可以把议论文的论证逻辑表现出来,线上协作平台还能让群文阅读时观点的碰撞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跨越时代鸿沟以构建古今对话桥梁

部编教材选了很多经典文本,经典文本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涵跟当代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差距,信息化教学把数字资源转化重组之后,就能化解这种“时空隔膜”。让经典文本具备现代阐释力,用历史纪录片片段解析文言文文化背景,用动画短片表现古诗词意象意境,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跨时空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含义。

二、信息化教学在高一语文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沉浸式情境:多维媒介激活文本感知潜能

情境认知理论觉得知识的意义生成同使用的场景相关联,真实的或者虚构出来的场景都可以激发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之中,并且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信息化工具凭借图像、声音、动画这些要素融合起来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能够创造出与文本内容契合的情景,帮助学生破解语言符号存在的一些抽象难题,在直观感受中唤起情感上的共鸣。

以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针对《沁园春·长沙》展开教学时,可以用 GIS 地图来显示 1925 年长沙的地理面貌,然后通过历史影像还原出“橘子洲头”的真实场景,配上动态朗诵音频标明像“看万山红遍”“百舸争流”这类诗句所表现画面的要点之处。这样一种学习情境之下,学生会更为直接而生动地体会到诗词当中那如画般的美景以及情感的强烈冲击力,而且在亲自动手去拼贴的过程之中也会进一步领悟到“景语即情语”的真正含义。

(二)整合立体化资源:多维解读拓展素材元素

语文学习具有开放与综合的特点,教材文本只是知识建构的“锚点”,需要借助许多“延伸资料”,建构起一个意义网。信息化教学利用互联网的大量资源和智能检索功能。围绕着教材文本,能够搜集到跨媒介、跨学科、跨文化等资料,建立起“教材核心文本—相关作者生平—同一主题的作品—实际生活事例”这一综合型资源系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资料,并加以重新整合[2]。

以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为例,收录《劝学》《师说》等古议论文,《师说》教学时,老师用文言文在线工具给学生字词注释、语法解释,扫清语言障碍。再结合韩愈生平纪录片资料,让学生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然后对比朱熹,苏轼等人对“师道”的不同论述。

(三)构建交互式空间:技术赋能的深度语言实践研究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学习者、别人和环境之间发生的。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都是语言共同体内部交流的意义 , 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在线讨论平台、实时互动系统、智能评价工具等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空间上的限制和时间上的限制 , 从而形成一个大的交互空间。教师需要有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驱动 , 让学生在对话中发生思想的碰撞、修正自己的看法、补充自己的表达 , 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不再是个别而是群体。

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文学阅读单元为例,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而言,老师最初通过互动平台开展“课前预学任务”,让学生把自身家乡的夜晚景象拍下来,接着把文字描述画面状况的文字上传到这个平台,由此形成“学生眼中的夜景”作品集。等到上课时,通过希沃白板的比较功能把这些学生作品跟课文景色描绘放在一起,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这样的写法。“语言品味”里用弹幕互动,让学生马上标注文中的比喻,通感这些修辞手法,匿名评价同伴的剖析对不对。

三、结论

把信息化教课应用到高一语文课堂中,并不是对以往课堂的全盘否定,而是利用技术更新的课堂活动。从构建沉浸式环境到整合立体学情,到构建互动空间,都回到了语文教课的本质。利用语言操作实现语文素养,教师必须站在编写教本教材时作者的思考角度去准确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衔接之处,让信息技术成为激发学生、连结学生、拓展思维的“隐形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慧杰 .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21):176-178.

[2] 蔡峰 . 信息化教学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4,(19):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