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依托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促进山东地方戏曲戏剧发展的探索研究​

作者

王静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聊城市

山东的地方戏曲戏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今在发展进程中遭遇了诸多难题。弄清楚这些困境的根源,针对性地制定保护与发展举措,已然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对戏曲行业自身意义重大,更是关乎社会文化传承以及国家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创新模式来强化保护力度。​

一、山东地方戏曲戏剧发展面临的阻碍​

(一)各剧种发展不均衡​

山东拥有 28 种地方戏曲,其中本土剧种多达 24 种,像影响力较大的吕剧、山东梆子等皆在其列。众多戏曲种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剧种活力满满,剧目创作十分繁荣。比如梆子戏、吕剧等,它们在山东流传已久,观众基础相较于同行业其他剧种更为广泛,在山东各地剧院频繁上演。这类剧种生命力强劲,现存剧团数量可观,新剧目不断涌现,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另一部分剧种,虽说发展和保护体系相对健全,可发展活力欠缺,演出剧目多是那些流传多年的传统老戏,缺乏吸引力与创新性。还有一部分山东地方小戏,例如蓝关戏,发展根基不稳固,前期发展既不完善也不稳定。由于流传地域狭窄、剧团表演人员短缺,再加上政府和相关制度扶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这些剧种力量微弱,倘若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极有可能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被大家遗忘。​

(二)群众认可度低,传播困难​

通过随机走访、电话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发现,尽管近期山东地区加大了对传统戏剧的扶持力度,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个剧种想要获得高认可度,就得深受观众喜爱。就山东地方戏曲戏剧自身而言,其艺术造诣固然深厚,然而表演风格和唱腔唱法较为粗犷豪放,与当下主流审美喜好不太相符。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时代发展,观众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加之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新鲜事物。使用方言演唱的地方戏剧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观众流失现象严重。此外,与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相比,山东地方戏受方言、地域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在创作题材上受到限制,难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喜好。即便新剧目不断创作,数量有所增加,但因质量欠佳,对观众的吸引力有限,导致传播困难重重。​

(三)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数量不足是制约山东地方戏曲戏剧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造成从业人员稀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观众少,剧团经济效益差,进而导致剧团生存环境恶化,演职人员待遇较低。其二,受时代影响,身边喜爱戏曲戏剧的人不多,年轻人接触戏曲戏剧的机会较少,致使年轻群体对学习戏剧的意愿普遍不高。从这两方面可以明显看出,山东地方戏曲戏剧行业人才严重短缺。再看当下从业人员,专业人员年龄断层、老龄化问题显著。其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传统戏剧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其他领域,缺乏完善、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这种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专业人才的匮乏。​

二、结合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促进山东地方戏曲戏剧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山东地方戏曲戏剧作为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在保护工作中理应受到重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都积极支持其发展。借这股热潮,能够探寻到新的结合点,推动山东戏曲的保护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丰富化,人们渴望更高质量的文化内容来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山东地方戏曲戏剧内容和形式的更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引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为依托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山东地方戏曲戏剧发展提供了可行性。​

三、结合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促进山东地方戏曲戏剧的发展途径​

(一)创新内容形式,增强认同感​

当下,不少人觉得 “戏剧” 的内容和形式与新时代脱节,脱离生活实际。所以,首先要在内容上赢得大众的认可,可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创作出更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新剧目,激发戏剧活力。对于那些生命力旺盛的剧种,除了在舞台上表演,还可借助 “三下乡”、进社区、进广场、进校园等活动,让老百姓有更多机会接触它们。对于濒临消亡的剧种,除了上述推广方式外,还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山东省内外的人们都有机会了解本地剧种,从而提升群众对山东地方戏曲戏剧的认同感。​

(二)加大政府支持,完善保护机制​

一方面,充足的财政拨款是顺利开展非遗工作的重要保障。省市级政府应依据当地地方戏的发展状况,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山东地方戏曲戏剧剧种,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于发展较好的地方戏,要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项目创新、增加剧目数量;对于濒危剧种,则要重点保护,尤其要注重留存表演视频、音频、文字等关键资料,防止剧目失传。另一方面,由于剧种自身发展受限,加之一些外来文化不断冲击市场、争夺受众群体。当前,我们对戏曲的保护工作多聚焦于提升其生命力和创新力,却忽视了其生存和竞争环境。唯有完善山东地方戏曲戏剧保护机制,才能进一步推动地方戏的发展。​

(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戏剧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只有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人才机制,才能强化保护力度。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其一,要大力加强地方戏人才队伍建设,防止人才断层和老龄化加剧,尤其要注重培养年轻人和壮年人才,优化年龄结构。其二,要加强理论建设,探索在学校中传承戏剧的有效途径。可与当地教体局合作,或者由省级乃至更高级别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在中小学或大学开设相应选修课。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加深对戏剧的了解。这既能加强对地方戏理论的研究,提升行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又能多渠道探索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为培养山东地方戏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四)加强文化教育,促进创造性转化​

要进一步宣传地方戏文化,扩大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参与人群。不能仅仅依靠少数戏剧专业人才来展演和传播剧种,还应引导更多热爱这一行业的非专业人士加入进来。即便他们不具备表演和创作能力,也可参与到宣传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地推广山东地方戏曲戏剧文化。这就需要政府联合各级民间组织,以及学校、社区教育机构,借助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通过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推广,营造人人热爱戏曲、人人了解戏曲的浓厚氛围。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打造运河沿线山东地方戏曲戏剧品牌系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行明,王雁.大运河沿线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以山东地方戏为例[J].艺海,2021,07.

[2]胡建华.打造“乡土文化IP”品牌,助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段规划建设[J].胡建华.文教资料.2021,05.

[3]黄杰,程雨璠.让古运河重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使命[J].江苏地方志.2021,06.

[4]陈振文,高朝华.价值、属性与路径: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的三维向度[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2,04.

作者简介:王静,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课题来源:2022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年项目

L2022Q06170038 《依托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山东地方戏曲戏剧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