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研究
王一帆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力量,其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特征,以重塑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构建辅导员的核心专业能力、创新辅导员的工作机制为着力点,系统探讨新时代辅导员工作的转型路径。通过构建包含5大能力模块、12项核心指标的辅导员发展模型,提出建立"岗前培训-在岗研修-专项提升"三级培育体系,为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辅导员专业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参照。
引言
根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的要求,要“健全职业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机制”。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着工作场域从校园管理向产教融合延伸、工作对象从"00后"向"05后"代际更迭、工作内容从事务管理向价值引领深化的变化。在此背景下,重构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能力结构,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角色定位的三重转型
(一)从管理者到成长导师的角色转变
通过建立“四维成长档案”制度,围绕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四大维度,形成个性化成长追踪体系,实现从群体化管理向精准化指导的转变。依托“阶梯式导育计划”,针对新生适应期、专业成长期、职业准备期不同阶段需求,设计递进式成长主题,系统化提升学生发展质量。
(二)从事务工作者到生涯教练的职能延伸
完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全周期指导工作。通过创建“职业素养银行”评价体系,将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多元成长经历转化为可量化的发展积分,实现从被动事务处理到主动生涯规划的职能升级。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行“行业认知—岗位体验—顶岗实践”三段式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职业认知与岗位适配能力。
(三)从教育执行者到思政工程师的能级提升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架构工程化。通过打造“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实践思政”三维育人矩阵,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设计“红色工匠”培育工程,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主题班会、技能竞赛、企业实践等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从零散渗透到系统建构的转变。强化网络思政能力建设,依托“网络思政工作坊”培育辅导员新媒体运营、舆情引导等数字素养,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交互式传播升级。
二、核心能力建构体系
(一)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指导能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站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将产业要求与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相匹配,以“产业-专业-职业”三端联动为基础建立产教融合职业指导能力图谱,实现辅导员职业指导与产业升级同步优化;构建“双师型”辅导员发展模式,规定辅导员每学期都要到企业挂职锻炼并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提升产教融合育人实战能力。
(二)数字化转型中的网络思政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抓住信息化发展趋势,构建信息化引领下的网络育人新能力。开展“数字技能强基计划”,深入进行网络信息数据采集、新媒体内容创作、舆情引导等业务培训,提高辅导员网络信息采集、网络内容生产、网络传播与网络互动的能力。
(三)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专业能力
高职辅导员还需完善心理健康危机干预能力建设科学体系,筑牢学生心理安全底线。立足“五维心理健康分析”即以情绪、社交、抗压、自我、生涯五个维度动态评估及心理量表测评、人脸识别测控等为手段,尽早实现危机风险识别和危机等级预警。
(四)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认知能力
高职辅导员要做好自身关于职业教育类型的深度认知,要形成职教化育人认知结构。要做好职业教育类型的专题训练,学习产教融合、校企融合、书证融通等政策理论,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对职业教育“跨界性”“实践性”“终身性”特征的学理认知。
三、工作机制创新路径
(一)建立“双师型”辅导员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应立足产教融合需求,构建“双师型”辅导员培养体系,推动职业指导能力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实施“企业实践学分认证制度”,明确要求辅导员每学年累计完成不低于40学时的企业实践,深度参与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岗位培训等环节。深化“校企双导师制”,为辅导员配备企业技术主管与校内学术导师,联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聚焦产业链人才需求开发职业指导工具包与思政育人案例库。
(二)构建模块化工作标准体系
高职院校需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纲领,构建模块化、分层级的工作标准体系,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规范化发展。通过设计“三全育人模块化工作图谱”,将辅导员职责拆解为思想引领、职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核心模块,并围绕“全员、全程、全面”维度细化工作流程与质量指标,例如在思想引领模块中明确主题教育覆盖率、学生价值观认同度等量化目标。
(三)完善发展性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需突破传统考核模式,构建“KPI+OKR”双螺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目标导向与过程优化的动态平衡。通过设计“双螺旋评价模型”,在KPI维度设置学生满意度(≥90%)、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100%)、优质就业率(对标区域产业需求)等8项关键绩效指标,强化结果导向的底线约束;在OKR维度围绕三全育人目标设定“思想引领覆盖率提升30%”“职业指导精准度优化”等动态目标,并分解为“关键成果—行动路径”执行框架,推动辅导员工作从任务完成向价值创造升级。
四、结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三全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本文从辅导员角色的“三个转型”重塑育人的主体性,从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体系”筑牢专业化发展的基础,通过辅导员“工作机制创新路径”攻克发展的难题,构建了“理念重构—能力建设—制度护航”三位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双师型锻造、模块化建构、发展型考评等构建辅导员从“事本性”向“战略型”的能力发展路径,不仅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可操作的实践经验,而且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发展通过“全员化协同、全过程联动、全方位融合”机制真正实现“三全育人”从理念导向到现实化结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雍月华. 以生为本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2017.
[2]石忠旭.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8(3):42-45.
[3]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4]欧阳磊奕. 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查研究[D].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9.
[5]罗强. 高校人才培养“三个课堂”模式及其价值探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0):10-12.
[6]冯伟.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构建思路探讨[J]. 科教导刊,2019(3):22-24.
[7]回彦霖.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大学,2018.
[8]张晓彦.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认知及履职理念[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9(2):78-80.
[9]孙伟,陈瑶. 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J]. 科教文汇,2012(4):6-7.
[10]邱静文,林于良.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路径[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