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沟渠土方开挖与回填施工工艺优化探讨
陈体
三亚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海南省三亚市572000
农田水利沟渠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核心环节,其土方开挖与回填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耐久性与功能发挥。当前施工中普遍存在测量偏差大、边坡坍塌、回填沉降等技术痛点,制约工程效益。本文立足实际工况,聚焦土方核心工序,系统梳理工艺缺陷成因,提出可操作性优化路径,旨在为提升沟渠施工质量与效率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1 农田水利沟渠土方施工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典型土方开挖工艺及常见问题
当前农田水利沟渠的土方开挖,主流方式仍是人工配合小型机械进行。施工流程通常先进行测量放线,确定沟渠中心线和边线,然后依据设计断面分层或分段开挖。人工开挖多用于狭窄地段、精细部位或机械难以到达处,主要依靠铁锹、镐头等工具;机械开挖则显著提升了效率,尤其适用于土方量较大的直线段。然而,这种工艺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测量放线的精度控制是关键难点,受限于现场条件和技术水平,易出现偏差,导致沟渠走向或断面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1.2 典型土方回填工艺及常见问题
沟渠土方回填主要集中在渠底垫层、建筑物周边及管沟回填等部位。常用工艺是采用开挖出的合格土料,经人工或小型机械(如蛙式打夯机、小型振动碾)分层摊铺和压实。施工前需对基底进行清理和验收,去除积水、杂物。回填过程强调分层厚度控制和压实度达标。分层厚度通常依据压实设备的性能确定,过厚则难以压实到位。压实主要依赖机械反复碾压或人工夯实,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然而,基底处理马虎是常见通病,如未彻底清除积水、淤泥或树根杂物,导致回填土与原状土结合不良,形成软弱夹层。回填土料的质量控制常被放松,有时混入过多杂质、有机质或大块冻土,或者含水率偏离最优范围,严重影响最终的压实效果。分层厚度控制不严,局部超厚,使得压实设备无法有效作用到下层,造成内部疏松。压实遍数不足或方式不当,极易出现压实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后期沉降变形。
2 土方开挖施工工艺优化措施
2.1 精细化测量放线与断面控制技
提升测量放线精度是优化开挖的基础。建议优先采用全站仪或 RTK 等高精度设备进行沟渠中心线及边线定位,减少人工拉线误差。测量成果需清晰标注于实地并妥善保护。开挖过程中,需加强断面尺寸的实时控制。可制作标准断面模板或设置间距合理的控制桩,施工员应勤加校核沟底高程、边坡坡度和沟槽宽度,发现偏差立即纠正,避免返工。强调测量复核制度的严格执行,确保开挖形态严格符合设计要求,为后续工序打好基础。这能有效减少超欠挖,保证结构尺寸准确。
2.2 开挖方式与机械选型优化
开挖方式应结合沟渠规模、现场条件及工期灵活选择。对于土方量大、场地开阔的直线段,优先选用小型挖掘机,效率高且扰动相对可控。狭窄地段、拐角或邻近构筑物处,则以人工开挖为主,确保精度和安全性。关键在于合理匹配机械类型与工况,例如选择适合沟槽宽度的挖掘机斗容。同时,优化开挖顺序,如采用分段跳挖或分层开挖,减少作业面干扰。做好机械操作手培训,规范操作,减少对槽底原状土和边坡的破坏,提高一次成型质量。
2.3 沟槽排水与地下水控制改进
有效控制沟槽内积水与地下水是保障开挖质量和进度的关键。施工前应充分了解地下水位情况。开挖过程中,需在沟槽外设置截水沟拦截地表水。对于沟槽内出现的积水,应及时在槽底一侧开挖排水明沟和集水坑,配备足够功率的水泵进行强制抽排。若遇地下水位较高且渗透性强的土层,仅靠明排可能不足,需考虑在沟槽两侧或外侧设置轻型井点降水,提前降低地下水位。目标是保持槽底基本干燥,防止边坡因浸泡失稳和槽底土体软化。
3 土方回填施工工艺优化措施
3.1 基底验收与处理标准化
基底质量是回填成功的前提,必须建立严格的验收程序。回填前,需彻底清除基底表面的积水、淤泥、松散土块、树根、垃圾等杂物。对于被水浸泡软化的基底,应挖除软泥至坚实土层或换填处理。验收应重点检查基底是否平整、坚实、干燥(或达到允许含水状态),并符合设计要求的高程和坡度。监理或质检人员需现场确认基底处理合格并签署文件后,方可进行回填作业。标准化处理能消除软弱下卧层,确保回填土与原状土良好结合。
3.2 回填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强化
回填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压实效果和长期稳定性。优先选用开挖过程中预留的合格原状土,或经检验符合要求的借土。严格控制土料不得含有树根、草皮、垃圾等有机杂质或大块冻土、石块。关键是对土料含水率的把控,过湿需晾晒,过干则需适当洒水闷料,使其接近最优含水范围。现场应加强目测和简易手感检验,必要时辅以快速含水率测定。杜绝不合格土料入场,从源头上保证回填质量,避免因土料问题导致无法压实或形成橡皮土。
3.3 分层厚度与碾压/夯实工艺优化
严格控制分层虚铺厚度是保证压实均匀密实的关键。厚度必须根据所选压实机具的压实能力确定,小型机械或人工夯实时,厚度通常需更薄。每层摊铺后应力求平整。压实工艺需匹配分层厚度和土料性质。使用蛙式夯、振动平板夯等小型设备时,应确保夯迹重叠,遍数足够,不留死角。操作要规范,速度适中。特别重视沟槽边缘、拐角及构筑物周边等机械不易到达处的夯实,必须采用人工仔细补夯。压实后及时检查,不合格点立即补压。
4 综合管理与技术创新优化
4.1 施工组织与流水作业优化
优化施工组织是提升整体效率的关键。需科学规划开挖、运输、回填等工序的衔接,尽可能形成流水作业。依据沟渠走向和地形,合理划分施工段,避免窝工和相互干扰。协调好人工与机械的配合作业时间,确保设备高效运转。加强现场调度,保证土方开挖、转运与回填的节奏匹配,减少二次搬运和土料周转时间。目标是实现各环节紧密配合,缩短工期,降低综合成本。
.2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
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覆盖全流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工序的质量控制点和验收标准,强化施工员、质检员的过程检查与记录。落实安全技术交底,识别边坡稳定、机械操作、用电等风险点,配备必要防护设施并监督使用。建立隐患排查整改闭环管理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处理。通过制度约束和常态化监督,提升全员质量安全意识,确保持续稳定地输出合格工程,杜绝安全事故。
5 结束语
沟渠土方施工工艺优化需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管理协同性。通过精细化测量、机械科学选型、排水系统改进实现开挖质量提升;依托基底标准化处理、土料严控及压实工艺优化保障回填密实度。辅以施工组织流水化与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可系统性解决现存问题,推动农田水利工程向高效、优质、低碳方向转型,赋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红日.混凝土 U 型渠在孝义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水利科技,2015,(02):107-108+111.
[2]陈微.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和质量控制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4,34(07):41.
[3]周国普.试析南疆农田段河渠穿越土方大开挖施工方法——以温宿冲沟 2 号为例[J].化工管理,2013,(2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