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娄伟

中资锐诚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 本文聚焦工程管理领域中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深入剖析当前现状,揭示存在的安全法规执行不力、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技术保障不足等问题。从强化法规落实、提升安全意识、优化管理体系、加强技术支撑维度,探讨针对性对策,旨在提升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从业者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与规模持续攀升。然而,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各类事故频发,给从业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伤痛,也对社会稳定与行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深入研究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探寻有效对策,是工程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对保障建筑工程顺利推进、实现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剖析

(一)安全法规执行不力

虽说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为保障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精心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详尽且周全的法规、标准,从施工流程规范到人员操作细则,从安全防护设施配备要求到应急处置预案设定,无所不包。但遗憾的是,落地执行环节却差强人意。部分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利益的双重驱使下,一味追求施工速度,妄图缩短工期以抢占先机,同时极力压缩成本,将安全生产法规抛诸脑后。施工现场本该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密目式安全网、临边防护栏等,常常残缺不全;特种作业人员本应持证上岗,凭借专业技能与资质操作塔吊、升降机等高危设备,现实中却无证操作现象频发。而监管部门呢,执法人员力量薄弱,巡查覆盖面有限,且惩处手段绵软无力,多以不痛不痒的小额罚款了事,难以让违规企业真正感到切肤之痛,致使法规威严扫地,安全生产的坚固防线被撕开一道道口子。

(二)安全意识淡薄

从企业管理层到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普遍欠缺。管理层重经济效益,将安全生产置于次要地位,安全投入预算一缩再缩;一线工人多为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未经系统安全培训仓促上岗,对施工现场潜在危险认知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违规操作频发,如不佩戴安全帽、违规使用电气设备,为事故发生埋下隐患。

(三)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建筑企业尚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或虽有制度却流于形式。安全管理职责不清,部门间推诿扯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安全检查走马观花,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难以应对突发安全状况,安全管理混乱无序。

(四)安全技术保障不足

随着建筑工程向高层、大跨、复杂结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但相应安全技术保障未能同步跟进。一方面,部分施工企业对新设备、新技术操作规范不熟悉,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另一方面,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技术手段落后,如高处作业防护设施简陋,深基坑、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监测技术不成熟,难以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实技术依托。

三、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对策探讨

(一)强化法规落实

严格执法监督:监管部门应充实执法力量,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管,提高执法频次与深度。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重点审查施工许可、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人员资质等情况,对违规企业依法严惩,除高额罚款外,采取暂扣或吊销资质证书等手段,强化法规威慑力。

建立信用惩戒机制:构建建筑市场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将企业安全违规行为纳入信用档案,与招投标、资质审批挂钩。对信用不良企业限制市场准入,促使企业自觉遵守法规,形成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的市场氛围,推动法规落地生根。

(二)提升安全意识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针对不同层级人员,设计差异化培训课程。对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安全法规、领导力培训,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对一线工人,以实操培训为主,结合案例讲解、现场演示,传授安全知识与技能,如高处作业安全防护、灭火器使用,确保每人每年接受足额培训时长,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提升全员安全素养。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在建筑工地设置安全宣传栏、警示标语、事故案例展示区,定期开展安全月、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将安全理念融入日常施工,潜移默化影响员工行为习惯,使安全生产成为全体人员自觉行动。

(三)优化管理体系

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建筑企业应构建清晰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管理层、项目部、班组各层级安全职责,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层层压实;设立专职安全管理部门,赋予充分权力,统筹协调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

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制度,施工班组日查、项目部周查、企业月查,运用信息化手段记录、跟踪隐患整改情况,实现闭环管理。对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明确整改责任人、期限与措施,确保隐患及时消除,防患于未然。

(四)加强技术支撑

推广先进安全技术: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应加强对先进安全技术研发与推广,如智能安全帽、高处作业自动防坠装置、深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等。组织企业观摩学习,提供技术培训,推动新技术普及应用,提升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强化技术标准更新:密切关注建筑技术发展动态,及时修订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确保与新技术、新工艺适配。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结合实践经验反馈完善,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精准技术依据。

四、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大安全投入

建筑企业应设立专项安全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确保安全防护设施购置、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排查治理等费用足额投入。政府可出台政策,对安全投入达标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激励企业增加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搭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人员资质、设备运行、隐患排查、事故统计等信息实时采集、共享与分析,为安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远程监控、预警推送,提升安全管理及时性与精准性,助力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

(三)加强人才培养

高校工程专业应强化安全工程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安全管理人才;企业加强内部人才梯队建设,选拔优秀员工进修安全管理专业知识,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安全人才队伍,为安全生产提供智力保障。

五、结论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面对当前法规执行、安全意识、管理体系、技术保障等诸多问题,需从法规落实、意识提升、体系优化、技术支撑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并辅以投入保障、信息化助力、人才支撑。通过综合施策,有望切实提升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悲剧,为建筑从业者筑牢安全防线,推动建筑行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婷.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J]. 中州建设,2024(2):114-115. DOI:10.3969/j.issn.1005-4863.2024.02.055.

[2] 王鸻.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 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4.01.702.

[3] 张芳芳,潘晓伟. 市政工程建筑安全生产现状及管理方法研究[J]. 中国房地产业,2016(23):206. DOI:10.3969/j.issn.1002-8536.2016.2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