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寸金莲”到“足尖之美”:谈芭蕾审美的东方溯源与演绎
廖熙雯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
摘 要:中国“三寸金莲”始于北宋后期,是封建士大夫阶层以女性小脚为美的畸形审美产物,从宫廷舞女逐渐扩散至民间。19世纪芭蕾足尖舞以轻盈纤细的艺术风格与“三寸金莲”形成跨文化呼应,成为西方古典舞蹈的标志性特征。随着芭蕾艺术东传,中国现代芭蕾舞剧创作群体将东方审美元素与芭蕾肢体语言相融合,通过“足尖之美”的创新表达,塑造了无产阶级女性英雄以足尖挺立的艺术形象。这一突破不仅解构了以男性欲望为中心的传统审美范式,更通过舞蹈语汇的革新,实现了从束缚女性身体的“裹足”到展现精神解放的“立尖”的文化转型,赋予足尖艺术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指向。
关键词:“三寸金莲”式审美;芭蕾;足尖;审美演绎
一、中国“三寸金莲”式审美的历史溯源
(一)起源于舞蹈风格的审美
在中国古代社会,娇弱之美历来备受文人墨客推崇。南唐后主李煜时期,窅娘作为缠足的标志性人物登场。据史料记载,李煜受南朝齐废帝萧宝卷和宠妃潘玉奴故事启发,为窅娘打造六米高的巨型莲台,命她在其上起舞。窅娘为适应莲台狭小空间,开始裹足,使脚呈新月状,舞姿愈发轻盈婀娜。宋朝宫廷舞崇尚儒学社会风气,男性追求娇柔、纤弱、飘逸等审美特质,宫廷舞女们为迎合这一“雅化”审美,纷纷效仿窅娘缠足作态。借由缠足塑造的体态与步伐,女性在舞蹈中展现出别样柔美韵致,契合当时社会对女性舞蹈之审美期许。[]
(二)自上而下的阶级渗透
权力者对文化艺术潮流的影响是深远的。上行下效,贵族士大夫阶层纷纷效仿,他们以家中女眷缠足为美,借此彰显家族品味与地位,随着时间推移,缠足之风逐渐下沉至民间。“三寸金莲”则被视为女性美丽、端庄的象征,甚至成为婚嫁市场上的筹码。缠足从最初满足舞蹈审美的小众行为,转变为全社会的日常审美标准,深深扎根于各阶层生活,展现出封建时代审美观念自上而下的强大渗透力。
(三)走向病态扭曲的审美演变
缠足之风在北宋至清朝期间愈演愈烈,逐渐走向病态扭曲。北宋文人对小脚的喜爱与把玩已初见端倪,苏轼的《菩萨蛮·咏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已然将小脚视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至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女性缠足持赞赏态度,使得缠足之风朝着更加纤小的方向发展。
明代缠足之风达到巅峰,“三寸金莲”之说正式出现,对女子缠足的要求近乎苛刻,不仅要小脚尺寸小至三寸,还要呈现出弓形,裹成角黍(粽子)形状,宛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酸腐文人更是推波助澜,清代方绚自诩为“香莲博士”,撰写《香莲品藻》,费尽心机把小脚划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进行仔细品味和赞赏,将缠足这一陋习美化成一门高深“学问”,全社会对小脚的追捧近乎狂热。
尽管清朝时期统治阶级曾试图明令禁止女性缠足,如顺治、康熙年间多次下发禁令,孝庄皇后也曾下谕旨斩杀缠足女子入宫者,但由于缠足观念在民间早已根深蒂固,最终统治阶层无奈废除禁止令。“三寸金莲”已完全沦为封建社会男性对闺阁女子最诡秘的性幻想写照,将女性禁锢于这种畸形审美牢笼之中,难以挣脱。
二、“三寸金莲”式审美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一)古代对外贸易中的审美输出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其中,宋朝独具特色。作为少数不长期 “抑商” 的封建王朝,经济商业繁荣,瓷器、茶叶等数百种商品大量出口,文化艺术审美观随之传播。从女子“三寸金莲”中透出的崇尚精细、纤小、柔和、典雅等审美意识,宛如轻盈种子,附着于商品之上,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文化血脉,为后续艺术风格演变埋下伏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进程中一抹独特而深远的印记。
(二)“三寸金莲”式审美催生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中欧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中国热”浪潮,犹如一场文化风暴席卷各国。洛可可艺术风格应运而生,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鲜明特点。弗朗索瓦·布歇的《篷巴杜夫人》堪称洛可可风格经典之作,画中的蓬巴杜夫人身着华丽服饰,身姿婀娜。她的双脚形态尖而纤小,足上弓如弯月,精致绣花鞋鞋尖尖细,鞋面微弓,与弗拉戈纳尔《秋千》里摆动的纤足形态,恰似中国“三寸金莲”之态。完美契合当时中国小脚的审美标准,将小脚意象融入欧洲绘画语言。这种对东方足部美学的借鉴,既塑造了洛可可艺术纤弱娇媚的典型特征,又为芭蕾足尖舞审美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跨文化滋养,印证了“中国热”对欧洲艺术的深层影响。
(三)对芭蕾足尖舞诞生的潜在催化
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推动芭蕾艺术进入“白裙芭蕾”的黄金时代,足尖舞的诞生标志着舞蹈技巧的革命性突破。在欧洲“中国热”持续发酵的背景下,芭蕾通过足尖立起形成的纤细足部形态与修长腿部线条,与"三寸金莲"所代表的东方纤柔美学产生跨时空共鸣。这种将足部艺术化呈现的舞蹈语汇,既满足了欧洲社会对神秘东方审美的想象,又通过极致轻盈的肢体表达,确立了芭蕾以足尖为核心的审美范式,最终将浪漫主义芭蕾推向艺术巅峰。[]
三、芭蕾在东方的生根与本土演绎
(一)芭蕾东传的历史脉络
芭蕾于20世纪初随西方文化艺术渗透进入中国,最初外国舞团来华演出,拉开芭蕾东渐序幕。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中央芭蕾舞团成立,首任团长戴爱莲引入《天鹅湖》等经典剧目,让国人领略正统芭蕾魅力。随后中国开启自主创作,《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革命题材融合,塑造中国女性坚韧形象,成为经典,彰显中国芭蕾独特风采。
(二)中国芭蕾的民族化探索
1964年诞生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民族化的典范。创作题材取自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娘子军连,把西方芭蕾与中国革命历史相连,讲述娘子军战士故事,展现人民抗争篇章,赋予芭蕾全新时代内涵与民族精神,区别于西方传统芭蕾的浪漫叙事。 舞蹈动作编排上,该剧融合中西元素,保留经典芭蕾动作的足尖技巧与形态,融入大量中国民间舞、戏曲舞蹈动作。如“琼花逃跑”中,“猫跳”与戏曲亮相、眼神配合,展现琼花的机智果敢与反抗精神。舞蹈兼具芭蕾轻盈与武术刚健,充满张力,生动描绘娘子军战斗英姿,打破芭蕾固有程式,助力中国芭蕾走向世界。
四、从“三寸金莲”到“足尖之美”的审美跨越
(一)审美内涵的转变
从中西两种足部审美体系的嬗变可见文化基因的本质差异。“三寸金莲”作为封建男权制度的产物,通过裹足畸形化塑造出新月状足部形态,将女性身体异化为权力符号与审美玩物,折射出封建文化对女性身心的双重压迫。而芭蕾足尖舞则诞生于启蒙思想浸润下的欧洲,通过系统化训练实现人体重心上移,以足尖立起的力学平衡展现肢体线条的极致延展。这种舞蹈语汇突破了自然生理局限,在挑战人体极限的过程中构建起自由灵动的艺术表达体系,将人体美升华为精神解放的象征,最终完成从束缚性审美到创造性审美的范式转换,赋予芭蕾足尖舞永恒魅力。
(二)对当代舞蹈创作的启示
舞蹈文艺工作者要注重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三寸金莲”走向灭亡警示过度守旧危害,芭蕾足尖舞发展则体现创新活力。当代舞蹈既要继承传统舞蹈精髓,像古典芭蕾技巧体系、民族民间舞风格特色,又要勇于创新突破,运用现代科技舞美、新颖舞蹈结构、跨界合作等拓展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创作出既具深厚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作品,推动舞蹈艺术持续繁荣,满足观众日益多元审美需求,使舞蹈艺术在时代洪流中熠熠生辉。将现实题材与舞蹈语言结合,展现当代人精神风貌,如反映社会问题、个人成长奋斗等作品,让舞蹈成为心灵沟通桥梁,赋予艺术打动人心力量。
参考文献:
[1]蔡卓然.从“三寸金莲”探寻芭蕾足尖舞审美之源[J].艺术评鉴,2019(14):75-77.
[2]罗慧兰,王向梅.中国妇女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
[3]杜萍. 浅谈社会潮流影响艺术流变——洛可可风格影响下的芭蕾文化 [J]. 大学教育, 2013, (23): 62-63.
[4]流水. 从把玩“三寸金莲”的中国芭蕾说开 [J]. 舞蹈, 2009, (07):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