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平台点亮农垦语文课堂
孙吉芳
鹤岗市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
作为扎根十余年的语文教师,我始终面临县域高中语文教学的典型困境:生源分层显著( 20% 基础薄弱生、 50% 中等生、30% 艺体特长生),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偏低;农垦文化作为本地核心文化资源,却难以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2023 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全面推广,为我校语文教学带来了 “破局” 的契机。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我在平台应用中积累了诸多心得,也深刻体会到 “智慧工具 + 本土特色” 对县域语文教学的赋能价值。以下从 “困境突破、分众实践、特色创新、反思展望” 四方面,分享我的实践历程与思考。
一、初遇平台:破解县域语文教学的 “三重困境”
在未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前,我校语文教学长期受 “三重困境”制约,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1.1 困境一:分层教学 “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异极大:基础薄弱生连 “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 等基础知识点都难以掌握(高一上学期《劝学》默写达标率仅 38% );中等生能完成基础任务,但对文本深层解读、作文立意提升感到吃力(文言文翻译得分率长期低于 55% );艺体特长生因训练、集训占用大量时间,对语文学习缺乏耐心,课堂专注度不足 40% 。传统教学中,我虽尝试分层备课,但受限于时间精力,无法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资源,最终只能 “一刀切”,导致基础薄弱生跟不上、中等生提不高、特长生学不进。
1.2 困境二:农垦文化与语文课堂 “脱节”
宝泉岭是北大荒农垦文化的核心区域,老知青的垦荒故事、现代农场的科技变革、黑土地上的民俗风情,都是鲜活的语文教学素材。但此前,我只能通过课本中的《乡土中国》《归园田居》等文本泛谈 “乡土文化”,无法将本地农垦资源融入课堂 —— 既缺乏具体的影像、文字资料,也没有互动体验环节,导致学生觉得 “语文是远方的知识,和自己的家乡无关”,学习主动性不足。
1.3 困境三:教学评价 “单一滞后”
传统语文评价以 “纸笔测试 + 教师主观评分” 为主:作业批改需耗费大量时间(我带两个班,每周批改作文需 8 小时),反馈不及时;对学生的知识漏洞(如“古今异义”“病句类型”)缺乏精准分析,只能凭经验判断;艺体特长生的 “个性化作业”(如体育新闻写作)缺乏科学评价标准,难以激发其学习动力。
2023 年 9 月,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专项培训,我第一次系统了解到平台的 “资源库”“学情分析”“互动教学” 等功能。尝试使用后发现,这些功能恰好能破解我校语文教学的 “三重困境”—— 平台海量资源可支撑分层教学,“地方文化” 板块能补充农垦素材,“数据分析” 功能可实现精准评价。自此,我开启了 “智慧平台 + 语文教学” 的实践探索。
二、深耕平台:分众施策激活三类学生的语文学力
结合我校生源分层特点,我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功能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精准匹配,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基础薄弱生:用 “平台工具” 补牢知识短板
基础薄弱生的核心需求是 “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我重点运用平台的 “基础巩固”“趣味互动” 功能,帮助他们夯实基础。
2.1.1 微课导学 + 校本补充,攻克基础难点
针对基础薄弱生 “古诗文理解难” 的问题,我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古诗文微课” 板块,筛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讲授的《诗经·氓》《劝学》逐句解读微课,课前发布到班级群,要求学生提前观看;考虑到我校学生对 “农垦相关文言词汇”(如 “耒耜”“稼穑”“陇”)陌生,我补充录制了 5 分钟的 “农垦文言词汇” 微课(结合平台的 “图片上传” 功能,展示古代农具与现代农场播种机的对比图),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例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时,平台微课讲解 “深耕易耨” 的字面意思后,我用自己录制的微课,结合宝泉岭农场的 “春耕场景” 短视频,让学生理解 “深耕” 在现代农业中的体现。课后检测显示,基础薄弱生对 “农耕相关文言词汇” 的理解率从 25% 提升至 78%. 。
2.1.2 趣味闯关 + 即时反馈,提升学习兴趣
利用平台的 “生字闯关”“病句诊断” 等游戏化功能,让基础薄弱生在趣味互动中积累知识。我在平台 “生字闯关” 中,加入 “农垦相关生字”(如“穑”“耙”“磙”),设置 “初级 — 中级 — 高级” 关卡,学生通关后可获得 “语文小能手” 电子勋章;在 “病句诊断” 游戏中,用学校农场的 “公告”“通知” 作为素材(如 “农场将于本周六组织职工参加收割,希望大家积极报名” 中的病句),让学生在修改中掌握病句类型。
高一(3)班学生王浩(基础薄弱生)之前对语文毫无兴趣,参与 “生字闯关” 后,每天主动打卡,两个月内生字积累量从 50 个提升至 200 个,期中考试字音字形题正确率从 40% 提升至 75% 。他说:“原来学语文也能像玩游戏一样,通关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
2.2 中等生:用 “平台资源” 深化文本解读
中等生的核心需求是 “提升思维深度,拓展知识视野”。我重点运用平台的“拓展资源”“互动讨论” 功能,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瓶颈。
2.2.1 资源拓展 + 农垦联结,激活文本思考
在教授《乡土中国》时,中等生能理解 “差序格局” 的概念,但难以联系实际。我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下载 “费孝通访谈视频”“乡村邻里互助案例”,并补充我校与宝泉岭农场合作拍摄的 “老知青讲农垦故事” 短视频(如“1978 年农场缺水,街坊邻居一起挖水渠”),用平台的 “视频批注” 功能,让学生在观看时标注与 “差序格局” 相关的细节。
课堂上,我通过平台的 “互动讨论” 功能,发起 “宝泉岭农场的‘邻里关系是否符合‘差序格局’” 的话题,学生实时留言分享观点。有学生写道:“农场里谁家有事,大家都来帮忙,比如张爷爷家玉米熟了,邻居们主动去收割,这就是‘差序格局’里的‘亲疏有别但互助共生’。” 课后,中等生的《乡土中国》阅读报告优秀率从 35% 提升至 68% 。
2.2.2 任务驱动 + 成果展示,提升写作能力
利用平台的 “写作指导”“成果分享” 功能,帮助中等生提升作文水平。在 “记叙文写作” 单元,我从平台下载 “人物描写技巧” 微课,让学生学习 “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方法;同时,布置 “我的农垦家人”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采访家中参与过垦荒的长辈,用平台的 “语音转文字” 功能记录采访内容,再整理成作文;作文完成后,上传至平台 “班级作品库”,学生互相点评,我选取优秀作品在课堂上展示。
高一(5)班学生李萌(中等生)的作文《爷爷的锄头》,通过描写爷爷用锄头垦荒的细节,展现农垦精神,被评为平台 “优秀学生作品”。她在反思中写道:“原来作文不用写远方的故事,身边的农垦故事就是最好的素材。”
2.3 艺体特长生:用 “平台融合” 点燃学习热情
艺体特长生的核心需求是 “结合专业兴趣,平衡学习与训练”。我重点运用平台的 “学科融合”“灵活学习” 功能,让他们感受到 “语文与专业息息相关”。
作为县域高中的语文教师,我深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不仅是一个资源库,更是推动县域语文教学改革的 “助推器”。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平台应用,结合我校农垦文化特色,打造更多有温度、有特色、有成效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文化的魅力,让县域高中的语文教学绽放出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