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分析
白洋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当前土木建筑工程已从传统住宅建设向大型综合体、基础设施等多元领域延伸,建设周期长、参与方多、技术要求高的特点日益凸显,造价管控难度随之增加。传统造价控制模式多集中于施工阶段,忽视前期决策与设计环节对造价的决定性影响,导致管控陷入 “事后补救” 的被动局面。
一、土木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土木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是实现工程质量、进度与效益统一的核心支撑。其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决策阶段通过精准管控可明确投资方向,避免盲目立项导致的资源浪费;设计阶段把控能从源头优化成本,平衡安全与经济性,杜绝设计冗余引发的造价超支。施工与竣工阶段的管控可减少材料浪费、规范变更流程、剔除结算水分,确保资金高效利用。合理的造价控制不仅能减轻企业投资压力,还能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倒逼工程管理向精细化升级,契合土木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二、土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存问题
2.1 调研不深与方案失衡
决策阶段是造价控制的源头,此阶段问题将直接影响后续全流程造价。部分工程前期调研流于形式,未全面考察建设场地地质条件、周边配套设施与市场环境,导致项目定位模糊,造价估算缺乏合理依据。部分企业在方案比选时过度侧重技术可行性,忽视经济性分析,选择的建设方案虽满足功能需求,但存在设计冗余 —— 如不必要的装饰构件、过大的结构截面,间接增加造价支出。此外,决策阶段未充分协调建设、设计、施工等多方意见,导致后续阶段因方案分歧被迫调整,引发造价追加。
2.2 优化不足与协同缺失
设计阶段对造价的影响占比显著,但当前设计环节管控漏洞突出。部分设计单位过度强调安全系数,采用保守设计方案,未充分考量材料用量与施工成本的平衡,导致造价超出合理范围。设计过程中缺乏动态造价考量,未开展系统性设计优化,图纸存在漏项、错项问题,后续施工需通过变更弥补,进一步推高造价。同时,设计与造价部门协同不足:设计人员缺乏造价管控意识,专注于技术实现而忽视成本。
2.3 变更无序与管控松散
施工阶段是造价实际发生的关键环节,此阶段管控不当易导致造价失控。部分工程施工前未制定完善的造价控制计划,施工过程中变更签证频繁,且变更审批流程不规范 —— 未评估变更对造价的影响便盲目实施,导致造价不断追加。现场管理存在漏洞:材料采购缺乏统筹规划,未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备货,出现积压或浪费;人工与机械调度不合理,因工序衔接不畅导致窝工、设备闲置,增加成本支出。
2.4 结算滞后与审核不规范
竣工阶段结算审核是造价控制的最后防线,此阶段问题将影响造价最终确定。部分工程竣工后未能及时整理结算资料,资料存在缺失、遗漏现象 —— 如施工记录不完整、签证文件签字不全,导致结算审核无法顺利开展,拖延结算进度。结算审核流程不规范:审核人员未深入工程现场,仅依据图纸与资料核算,未能核实实际施工与图纸的差异,导致结算结果与实际造价不符。
三、土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优化对策
3.1 强化决策阶段调研与方案协同
决策阶段需深化调研深度,组建由地质勘察、市场分析、造价估算等专业人员构成的调研团队,全面考察建设场地地质水文条件、周边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结合市场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波动趋势,开展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为造价估算提供可靠依据。完善方案比选机制,建立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双重评估标准,引入多方案对比分析 —— 如对不同结构形式、建设规模的方案进行造价测算,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选择经济性最优方案。加强各参与方协同,组织建设、设计、施工、造价等部门共同参与决策讨论,明确各阶段造价控制目标,形成统一的项目建设共识,避免后续因方案分歧引发造价调整。
3.2 推进设计阶段优化与部门协同
设计环节需推行限额设计,在设计任务书中明确各专业、各构件的造价控制指标,将总造价目标分解到建筑、结构、机电等各个环节,确保设计方案在造价范围内实现功能需求。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引入价值工程理念,通过分析构件功能与成本的关系,去除冗余功能 —— 如简化非关键部位装饰设计、优化结构构件尺寸,在保证安全与功能的前提下降低造价。建立设计与造价部门协同机制,让造价人员提前介入设计过程,参与设计方案评审,及时对材料选型、工艺选择提出造价优化建议。
3.3 规范施工阶段变更与现场管控
施工前需制定详细的造价控制计划,明确各施工环节的造价控制要点、责任人与管控流程,建立严格的变更签证审批制度 —— 变更申请需附带造价影响分析报告,说明变更原因、范围及对造价的影响,经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多方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避免无序变更。加强现场管理,优化材料采购流程:根据施工进度制定精准采购计划,选择信誉良好、性价比高的材料供应商,减少材料积压与浪费;建立材料领用登记制度,规范现场材料使用。合理
调度人工与机械,根据施工工序衔接需求安排资源投入,避免窝工、设备闲置;
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提升作业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3.4 完善竣工阶段结算与审核机制
竣工后需及时整理结算资料,明确资料收集范围与标准 —— 包括施工记录、签证文件、图纸变更、材料验收报告等,安排专人负责资料归档,对资料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核查,确保为结算审核提供充分支撑。规范结算审核流程,组建由造价、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构成的审核团队,审核人员需深入工程现场,实地核查实际施工情况与图纸的一致性,重点核查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材料价格套用等关键环节,确保结算结果真实反映工程实际造价。引入第三方审核机制,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参与结算审核,通过独立、客观的审核视角,发现并剔除结算中的造价水分,避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 “自审自核” 的局限性,保障投资效益。
结语
土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作,需打破阶段割裂的局限,通过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各环节的协同管控,实现造价合理控制。当前行业内存在的调研不深、设计优化不足、施工变更无序、竣工审核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造价管控效能的发挥。通过强化决策阶段调研与方案协同、推进设计阶段优化与部门联动、规范施工阶段变更与现场管理、完善竣工阶段结算与审核机制,可有效提升造价管控水平。未来,随着 BIM、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动造价控制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升级,为土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唐 新 艳 . 土 木 建 筑 工 程 造 价 控 制 的 研 究 分 析 [J]. 建 材 发 展 导向 ,2024,22(08):49-51.DOI:10.16673/j.cnki.jcfzdx.2024.0052.
[2] 魏兴山 . 对土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问题和措施分析 [J]. 四川水泥 ,2018,(0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