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前教育对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

桑杰加

西藏自治区白朗县杜琼乡幼儿园

一、学前教育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理论基础

学前教育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紧密相连,其理论基础为理解两者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 儿童在语音方面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能迅速学习并模仿周围语言环境中的发音,但发音准确性会随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并且儿童的词汇量增长迅猛,可以从简单的名词、动词逐渐扩展到形容词、副词等,且对新词汇的接受能力极强。虽然儿童早期的语法错误较多,但语言结构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短句到长句逐步过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语言是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儿童语言发展与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情境创设和互动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融入教学情境,逐渐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其次,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会性,指出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儿童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互动中学习语言。在语言习得理论中,乔姆斯基的天赋论认为儿童具有语言习得的先天能力,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则强调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强化习得的。这些理论为学前教育在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学前教育对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具体促进作用

(一)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教师语言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规范的语言输入为儿童提供准确范例,教师通过标准发音、完整句式帮助儿童建立正确语言认知。丰富的语言表达能拓展儿童的词汇量,如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讲述故事,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传授新词汇。启发性语言通过提问和反馈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开放性问题鼓励表达,积极反馈增强自信。

同伴互动也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语言教学活动能够让幼儿之间相处更和谐,让幼儿学会开始自行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因为语言表达发生的争吵。如角色扮演游戏需要语言交流完成任务,既锻炼表达能力又培养合作精神。语言环境的创设同样关键。图书角培养阅读兴趣;语言墙展示儿童作品,鼓励表达;语言游戏区通过猜谜等活动寓教于乐。

(二)开展多样化的语言活动

多样化的语言活动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开展故事讲述、儿童复述和创编等形式,帮助儿童积累词汇、培养语言逻辑思维。教师可通过提问“故事的开头、发展、结局”等问题,引导儿童理解故事结构。诗歌朗诵活动培养儿童语言节奏感和韵律感,如朗诵《春晓》时感受诗歌韵律,学习优美词汇。语言游戏如猜谜语、绕口令和词语接龙等,以趣味方式提升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由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可以利用大量的绘本组织教学,为幼儿语言教学提供大量素材。绘本阅读通过图文结合促进语言和认知发展,如阅读《好饿的毛毛虫》时引导儿童观察描述画面内容。这些活动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学前教育对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儿童大胆表达,关注儿童在语言表达中可能出现的胆怯、害羞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会限制儿童的语言输出,阻碍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儿童克服心理障碍。例如开展语言表演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为儿童创设安全表达的环境,让儿童在模仿和表演中逐步建立语言自信。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传话游戏”、“听指令做动作”等趣味活动,训练儿童的倾听注意力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在交流中示范良好的倾听行为,引导儿童学会专注倾听、理解他人。最后,引导儿童正确使用语言是培养语言习惯的关键环节。针对儿童常见的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等问题,教师要在日常交流中提供规范的语言示范,以温和的方式纠正错误,并通过情景对话、儿歌朗诵等活动,自然地引导儿童学习礼貌用语和规范表达。

三、学前教育对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促进作用的方法策略

学前教育对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从环境创设、活动设计和习惯培养三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丰富的语言环境

教师要构建丰富的语言刺激环境,同时要注重互动性和层次性,如设置分年龄段的阅读区:托班配备布书和触摸书,小班增加发声绘本,中大班引入图文并茂的故事书。教室的墙面环境要体现动态性,设置“每周新词”展示板、“故事创编”互动墙等。人际环境营造要注重情感支持,教师要蹲下来与幼儿平视交流,使用温暖亲切的语调,建立安全表达的心理空间。多媒体环境的创设要合理适度,运用智能语音设备、电子绘本等现代技术手段,但需控制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依赖。

(二)构建多元化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要构建多元化的日常语言实践活动,包括晨间谈话、餐前播报、离园分享等生活环节的语言交流。专项语言活动要根据年龄特点设计:托小班以儿歌童谣、指偶讲故事为主;中班开展故事续编、情境对话等活动;大班则可组织辩论会、童话剧表演等复杂活动。跨领域整合活动要将语言发展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描述观察发现,在艺术活动中鼓励幼儿讲述作品创意。特别要重视亲子语言活动,通过“亲子阅读打卡”“家庭故事会”等形式,将语言教育延伸到家庭。

(三)建立引导性的习惯培养机制

教师要建立引导性的习惯培养机制,儿童表达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从愿意开口到完整表达,从简单应答到主动讲述。通过“每日一星”分享时间、“小小记者”采访活动等形式,给予每个幼儿表达机会。倾听习惯的培养要注重趣味性,设计“传声筒”“指令接力”等游戏,逐步延长专注倾听时间。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幼儿说话时表现出认真倾听的态度。用语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通过“礼貌小天使”评选、文明用语积分榜等方式,强化幼儿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教师在儿童表演结束后要即时反馈,用“你刚才说的' 我们一起玩' 真有礼貌"”等具体表扬,帮助幼儿建立规范用语意识。

结语

学前教育作为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促进作用体现在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本研究基于发展心理学与语言习得理论,系统阐述了学前教育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三大路径,这些路径相互支撑、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学前教育促进语言发展的完整体系。未来学前教育语言促进工作应进一步关注个体差异,探索更加精准的干预策略;加强信息技术与语言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形式;深化对语言发展与认知、情感等领域协同发展的研究,提升语言教育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 张海钰,李洋. 语言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J]. 学园 .  2023,16 (32)

[2] 杨宏娃 . 学前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J]. 智力 .  2021 (03)

[3] 杨春菊 .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18 (41)

姓名:桑杰加(19920831-)男,藏族,籍贯: 青海,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职称 : 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