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
何兴平
自贡市旭川中学 四川省自贡市 643000
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免疫失调教学
引言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为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以《免疫失调》为例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探究活动和实施多元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与能力发展。这一探索对提升生物学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深入理解免疫失调的生物学机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免疫失调的三种主要类型,即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的发生机理。具体包括明确过敏原如何引发 IgE 介导的免疫应答,理解自身免疫病中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的关键因素,以及分析HIV 病毒如何破坏T 细胞导致免疫缺陷。学生需结合教材内容和真实案例,如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准确描述各类免疫失调的生物学特征,并能够对比其异同点。
(二)能力与素养目标:培养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着重训练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如 HIV 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建议,并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免疫失调的机制,如模拟抗体攻击自身组织的过程。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如疫苗接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引导学生探讨免疫学研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在素养层面,学生应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理解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并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如艾滋病防控,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学生能够以科学态度看待免疫失调现象,形成积极的生命观和正确的科学伦理意识。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与问题驱动
本节课以真实社会热点作为切入点,播放一段关于新冠疫苗接种后出现异常免疫反应的新闻报道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免疫系统如何维持平衡以及失衡后可能引发的后果。教师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免疫系统有时会攻击自身组织?过敏反应和艾滋病有何本质区别?”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初步观点,教师汇总后引出本节课主题。随后展示一组临床数据,如全球艾滋病患者数量变化趋势、自身免疫病发病率统计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免疫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激发探究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渗透科学史内容,如发现 HIV 病毒的诺贝尔奖案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探究实验与模型建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 HIV 侵染 T 细胞”实验,使用标记有 CD4 受体的泡沫球代表 T 细胞,磁性贴片代表 HIV 病毒,通过吸附实验观察“病毒”对“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过程。实验后各组用流程图展示 HIV 复制周期,并结合动态课件修正模型。针对自身免疫病,学生利用磁力片构建“抗原- 抗体”三维结构模型,通过调整分子构象模拟自身抗原被错误识别的过程。教师提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膜病理切片图,引导学生对比正常与病变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差异,撰写简短的病理分析报告。此环节强调动手操作与理论验证的结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案例研讨与社会责任渗透
分发预制的“过敏患者诊疗档案”学习单,内含病例主诉、过敏原检测报告和血清 IgE 水平数据。学生扮演医生团队,分析荨麻疹患者的免疫学检测指标,制定个性化防治方案并汇报。随后开展“艾滋病防治听证会”角色扮演活动,分疾控专家、制药公司、患者家属等视角,辩论“免费提供 PrEP 药物的社会效益”。教师引入最新科研进展,如CAR-T 疗法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数据,组织学生设计面向社区的免疫健康宣传海报,要求用生物学原理解释“为什么不要滥用抗生素”。通过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将知识应用延伸至社会决策层面,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动态监测学习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重点关注其能否运用专业术语解释免疫失调现象,如准确描述 HIV 攻击 T 细胞的过程。设置阶段性小测验,例如在探究实验后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归纳三类免疫失调的区别,检验知识结构化程度。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在线答题平台,即时收集学生对过敏反应机制的理解数据,自动生成错误率分析报告。针对案例研讨环节,制定量规评估学生的临床推理能力,包括诊断依据的科学性和防治建议的可行性。实验操作环节则通过录像回放,结合《实验技能评价表》对器材使用、数据记录等关键操作点进行专项评分。
(二)终结性评价:综合考查素养达成
单元结束后实施多维度考核,既包含传统纸笔测试,也融入实践任务评价。设计情境化试题,如提供艾滋病患者CD4 细胞数量变化曲线,要求学生预测病情发展阶段并提出治疗建议,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布置开放式项目作业,例如制作《免疫健康指南》手册,要求用图文解释花粉过敏的预防措施,评估其科学传播能力。组织实验操作考试,让考生在 15 分钟内完成“模拟抗体检测”的标准化操作,依据步骤规范性和结果准确性评分。引入同伴互评机制,在案例汇报环节采用《小组展示评分表》,从内容深度、逻辑表达等维度进行学生间交叉打分。最后结合学生自评反思,形成对核心素养发展的全景式诊断。
四、教学反思与优化
(一)教学成效与亮点总结
本次教学实践成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现出扎实的免疫学知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模型构建,抽象概念得到具象化呈现,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角色扮演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伦理意识。数字化工具的运用提升了课堂互动性,使教学评价更加精准高效。整体来看,学生在知识掌握、思维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体现了" 教学评一体化" 的实践价值。
(二)改进方向与优化策略
针对部分学生在概念理解上存在的困难,后续将增加可视化教学资源的运用,通过动态演示强化关键知识点的直观认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明确分工和责任到人的方式提升参与均衡性。评价反馈机制将引入更智能化的分析工具,实现及时、精准的学情诊断。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设计分层探究任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社会议题的探讨深度可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继续深化,同时建立系统的教学资源库,为师生提供持续性的学习支持,不断完善教学实践。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免疫失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验证了该模式在提升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素养培养方面的有效性。教学实践表明,将教学目标、活动与评价有机融合,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更能培养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未来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为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世芳 .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J]. 课堂内外( 高中版 ),2025,(23):136- 137.
[2] 吴玲 . 基于“ 教—学—评” 一体化的高中生物单元主题教学 [J].教育界 ,2025,(15):29- 31.
[3] 郑明金 .“ 教学评一体化” 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以《免疫失调》教学为例 [J]. 试题与研究 ,2025,(07):115- 117.
[4] 李胤宁 , 杜变变 . 基于“ 教 - 学 - 评” 一体化的高中生物单元主题教学 [J]. 甘肃教育 ,2024,(16):70-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