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德育活动的课程化探索
任克均
仁寿新科高中学校 620599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中阶段德育活动课程化,介绍了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施策略。通过构建序列化德育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实施一体化、情境化、理解化等原则与方法,以及整合德育活动课程与综合素质评价等措施,提升高中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文章还分析了德育活动课程化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推动高中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中阶段;德育活动;课程化
引言: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活动在这一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关乎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活动课程化成为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阶段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施策略
(一)序列化德育活动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序列化德育活动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确保德育活动系统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空间序列、时间序列和素养序列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在空间序列上,德育活动应涵盖班级、年级、校级等不同层面,形成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德育活动网络。班级活动是学生德育教育的起点,通过班级内部的班会、讨论、分享等形式,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年级活动则可以在班级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道德视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校级活动则是将德育教育推向更高层次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全校性的讲座、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接受道德洗礼,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1]。
在时间序列上,德育活动应根据学期、学月的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活动计划。每个学期和学月都应有明确的德育主题和目标,确保德育活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德育活动计划的制定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素养序列上,德育活动应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实现德育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等多个方面。德育活动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例如,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与方法
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应遵循一体化、情境化、理解化等原则,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体化实施策略强调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这一策略要求教育者要打破学科壁垒,将德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社区等,拓展德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接受德育教育。
情境化实施策略注重创设真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道德的力量。这一策略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道德素材,将其转化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活动。例如,通过模拟法庭、道德辩论等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法律的威严;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道德要求和责任担当。
理解化实施策略则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拓展学生的道德经验,提升其道德认知。这一策略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在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发言,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深化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育者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准则。
(三)德育活动课程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整合
综合素质评价是检验德育活动课程效果的重要手段。将德育活动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德育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还可以对德育活动课程的质量进行反馈和优化。
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应涵盖学生在德育活动课程中的表现,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时,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差异性、过程性。这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表现。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德育活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成长变化,为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2]。
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应成为优化德育活动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德育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对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某项德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可以考虑调整活动形式和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如果发现学生在某项核心素养上的表现较弱,可以在后续的德育活动中加强相关内容的培养和训练。
二、挑战与对策
教育资源有限是首要挑战。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数量众多,而德育活动所需的场地、设施及教学材料等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德育活动难以全面展开。此外,教师德育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教师在德育理论上缺乏系统学习,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难以满足也是一大障碍。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兴趣、能力及价值观各异,对德育活动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针对上述挑战,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及学校应增加对德育活动的资金支持,改善教学设施,丰富教学资源,为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德育素养。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德育职责。最后,关注学生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结语:高中阶段德育活动课程化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序列化德育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实施一体化、情境化、理解化等原则与方法、整合德育活动课程与综合素质评价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德育实践的不断创新,高中阶段德育活动课程化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晖明,胡飘飘.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德育活动课程群建构[J].中小学班主任,2024,(17):51-54.
[2]王飞.乡村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探索[J].甘肃教育,2024,(0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