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玻璃成分的化学表征及性能关联

作者

王超 洪新民 王宇

耀华(秦皇岛)玻璃有限公司 秦皇岛 066200

一、引言

玻璃作为典型的非晶态固体材料,其物理化学性能由化学组成与微观结构共同决定。传统硅酸盐玻璃在高端应用领域中,已难以满足对高强度、高透光率、极端环境耐受性等性能的严苛要求。新型玻璃通过引入氧化锆、氧化铝等新型氧化物,或氮化物、氟化物等非氧化物成分,实现了材料性能的显著提升。化学表征技术作为解析玻璃成分与微观结构的核心手段,能够为材料性能优化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因此,深入研究新型玻璃成分的化学表征方法及其与性能之间的关联规律,对推动新型玻璃材料的研发创新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新型玻璃的主要类型及成分特征

(一)氧化物新型玻璃

氧化物新型玻璃以硅酸盐、硼酸盐体系为基础,通过掺杂金属氧化物实现性能调控。例如,在铝硅酸盐玻璃中引入氧化铝可显著提升其力学强度,添加氧化锆则有助于增强化学稳定性。某典型铝硅酸盐新型玻璃的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 65% 、氧化铝 15% 、氧化钠 10% 、氧化锆 8% 、其他氧化物 2% ,相较于传统硅酸盐玻璃,其抗弯强度提高了40% 。此类玻璃成分的显著特点在于,通过多种元素的协同作用维持网络结构的稳定性,且氧化物含量的微小变化会对玻璃的熔融温度与成型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二)非氧化物新型玻璃

非氧化物新型玻璃突破了传统氧化物体系的限制,通过引入氮、氟等元素形成氮氧玻璃、氟化物玻璃等新型材料。在氮氧玻璃中,硅 -氧 - 氮键部分替代硅 - 氧键,显著提高了网络结构的致密性,其维氏硬度可达 700HV 以上;氟化物玻璃(如四氟化锆 - 氟化钡 - 氟化镧体系)具有超低折射率,在红外光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非氧化物成分的引入需严格控制其比例,例如在氮氧玻璃中,当氮含量超过 15% 时,容易出现析晶现象,进而导致材料性能下降。

三、新型玻璃成分的化学表征方法及应用

(一)成分定量分析技术

X 射线荧光光谱:该技术适用于玻璃中主量元素(含量 >1% )的快速定量分析,通过测量特征 X 射线强度确定元素含量。在锆硅酸盐玻璃的分析实验中,X 射线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氧化锆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偏差小于 2% ,能够满足工业化生产中的成分检测需求。然而,该方法对轻元素(如锂、铍)的检测灵敏度较低,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技术进行补充。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该技术可实现微量元素(含量 <0.1% )的高精度测定,检测限低至 0.01ppm, 。在氟化物玻璃的成分分析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能够准确测定镧、钇等稀土元素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3% ,为光学性能调控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二)微观结构表征技术

X 射线衍射:X 射线衍射技术主要用于判断玻璃的非晶态结构及析晶情况。新型玻璃的 X 射线衍射图谱通常呈现典型的宽化弥散峰,若出现尖锐的衍射峰,则表明玻璃中存在析晶现象。例如,对某锆酸盐玻璃的 X 射线衍射检测发现,当氧化锆含量超过 20% 时,出现了氧化锆晶体的衍射峰,这与该玻璃力学性能下降的现象相吻合。

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可用于观察玻璃断面的微观形貌与元素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在氮氧玻璃中,当氮元素均匀分布时,玻璃断面较为平整,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若出现元素偏聚现象,则容易形成微裂纹,导致材料强度降低。将能谱仪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联用,可实现微区成分分析,分辨率可达 1μm ,能够精准定位成分缺陷。

(三)化学表征方法对比

由表可知,X 射线荧光光谱适用于快速批量检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能够满足高精度成分调控的需求,而 X 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 能谱仪则主要用于材料结构与缺陷分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征方法,构建 “宏观成分 - 微观结构” 的完整表征体系。

四、新型玻璃成分与性能的关联规律

(一)成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玻璃的力学性能(如硬度、抗弯强度)主要取决于其网络结构的致密程度。在氧化物玻璃中,铝离子、锆离子等高价阳离子能够增强网络连接强度。研究表明,当铝硅酸盐玻璃中氧化铝含量从 10% 增加至18% 时,其抗弯强度从 80MPa 提升至 120MPa;但当氧化铝含量超过20% 时,玻璃结构会发生松弛,导致强度下降。在非氧化物玻璃中,氮元素通过形成硅 - 氮键提高键能,氮氧玻璃的硬度随氮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氮含量每增加 1% ,硬度约提升 30HV 。

(二)成分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玻璃的光学性能,如透光率和折射率,与化学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传统硅酸盐玻璃的折射率通常介于 1.51-1.550 之间,而氟化物玻璃凭借其独特的化学成分 —— 不含高折射率的氧元素,在中红外波段表现出卓越的光学性能优势。在该波段,氟化物玻璃的透光率可突破85% ,为其在红外光学器件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

新型玻璃的化学组成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化学表征技术为建立成分 - 性能关联提供了精确的分析手段。通过 X 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方法实现成分定量分析,结合 X 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能谱仪等技术进行微观结构表征,能够构建完整的 “成分 - 结构 - 性能” 关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化物玻璃中,氧化铝、氧化锆的最佳添加范围为 15%-20% ;在非氧化物玻璃中,需严格控制氮、氟等元素的比例,以避免材料性能劣化。未来,应进一步开发原位表征技术,实现成分调控与性能预测的实时联动,推动新型玻璃材料向功能化、定制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翔 , 雷春江 , 吕宜超 , 李建根 , 李勇 , 周泓崑 . 影响玻璃切割断面质量的因素及表征性能 [J]. 玻璃 ,2022,49(05): 1-10+19 .

[2] 张思坦 , 杨科技 , 丁锐 , 王国强 . 玻璃切割精度的控制及改善方法 [J]. 玻璃 ,2021,48(07):44-46+51.

[3] 刘向勇 , 秦辉 , 王佳利 . 玻璃切割断裂生产线中检测处理机构的改进设计 [J]. 机械管理开发 ,2018,33(05): 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