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退为进”

作者

钟医元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数学科

一、引言:冲刺困境与战略转向

高考前一个月,数学复习面临内容庞杂与时间紧迫的双重压力。盲目追求难题、新题往往导致基础松动、信心受挫。“以退为进”并非消极退缩,而是以退守本源实现能力跃升的战略智慧。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回溯,激活知识网络;通过深度反思,内化解题逻辑;通过精准训练,固化核心技能。

二、“忆”:构建结构化知识网络

“忆”是认知的主动重构,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系统唤醒。其关键在于打破零散记忆,构建逻辑关联。以等差数列为例:

等差数列知识归纳

(一)、基础知识

1、定义: an+1-an=d ( d 为常数)

2、通项公式: an = a1 + (n −1)d

3、前 n 项和公式: S = n a1 + an)

4、通项与前 n 项和的关系: S2n-1=(2n-1)an

5、分类:当 d=0 时,为常数列;当 d<0 时,为递减数列;当d>0 时,为递增数列。

(二)深化内容:

(1)、通项公式: an=dn+(a1-d)

(2)、非常数数列 是等差数列 ⇔an 是 n 的一次函数,即an=An+B(A≠0)

(3)、前 n 项和公式:

(4)、非常数数列 是等差数列 ⇔Sn 是 n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零,即 Sn=An2+Bn(A≠0)

此种结构化回忆不仅强化记忆,更建立“知识地图”,使考生在解题时能快速检索关联模块。实验表明,知识网络化可提升解题效率40% 以上。

三、“看”:深度解析与元认知升级

“看”是认知的深度加工,包含三个维度:

1. 看延伸:内化解题工具

如累加法、倒序相加法,本质是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等差数列模型。

如类比等差数列定义,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就本质来说,等和数列就是周期数列。

2. 看典例:透视解题逻辑

例 题: 设 等 差 数 列 {an} 的 前 n 项 和 为S(A)=2(a1+2a2+…+nan)+a12+a22+…+an2 , 若 S4≥10,S5≤15 ,求 a4 的最大值。

看完解答后要做如下思考:

(1)、关于两类特殊数列的基本解法就是转化为基本量:首项和公差 d (公比q )。

(2)、本题的最重要一步是: a4=a1+3d≤3+d 。

(3)、本题的最关键一步是通过相关不等式消元求出公差 d≤1

(4)、不等式消元要注意不等号方向的一致性。 ⌈2a1+3d≥5

(5)、利用线性规划来求解。问题就转化为已知 a⋅1+2d≤3 ,求a4=a1+3d 的最大值。

(6)、一般来说, 若是在不等式为约束条件下求最值, 都可以尝试用线性规划来做。

通过拆解“关键步骤”与“思想跃迁”,实现从“会解一题”到“通解一类”的质变。

3. 看错题:根除认知盲区

例题、数列 {an}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其前 n 项和为 Sn ,若

Sn+1,Sn,Sn+2 成等差数列,则

错误分析: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的前提条件是q≠1 ,而当 q=1 时,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Sn=na1

表层错误:公式记忆不全 $$ 深层缺失:定义域敏感性缺失

纠正策略:建立条件反射:使用公式前必检”

研究显示,对错题进行归因分析的学生,同类错误复发率降低75% 。

四、“做”:精准训练与能力固化

“做”是能力的实战转化,需遵循二八法则:

1. 做基础:占训练量 60%

精选体现核心概念的题组(如基本量运算、性质应用),目标达到“条件反射式”解题速度。

2. 做综合[ 高考真题]:占训练量 40%

高考题是各类试题中的经典,虽然已经考过,不可能重新考查,但高考题中所蕴含的考查目标、解题思想在近几年内一般不会变的。因此我们建议,在这个阶段的最后,在高考之前可选取近两年的高考试题,重新做一遍。其目的主要是使自己进入考前的临考状态,从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回归原始的状态下再回到综合的状态,再次“紧张”起来,以迎接高考的正式来临。另外高考题难易合适,又有标准答案,比其他模拟题都标准。做完之后再认真地看一遍标准答案,从中品味高考的真谛。再说,各省的命题专家也会相互借鉴对方曾经命过的题。

例题:设 a1,a2,…,an 是各项均不为零的 n ( n≥4 )项等差数列,且公差 d≠0 ,若将此数列删去某一项后得到的数列(按原来的顺序)是等比数列

(i)当 n=4 时,求 的数值;

(ii)求n 的所有可能值.(08 江苏,19)

每做一题需自问: 本题融合了哪些基础模块?解题瓶颈如何突破?是否有更优路径?

五、效能验证与实施建议

本人任教班级( 1=40 )采用此策略:

【注:高考班平均分53.4 分】科学执行要点:时间分配:忆: 看: 做 ≈3:4:3 (每日)工具准备:手绘知识脑图 + 个性化错题本心理调适:每日完成3 件事的成就感驱动

六、结语

高考数学的决胜时刻,“以退为进”展现深邃智慧。当考生放下对偏难怪题的执念,回归知识网络的本源架构(忆),深耕解题逻辑的元认知升级(看),实施精准的能力转化训练(做),便能在有限时间内激活最大潜能。这一策略不仅是应试方法,更是数学思维的本质回归——唯有根基深厚,方能枝繁叶茂;唯有洞见本质,方能游刃有余。

冲刺的终极智慧,在于懂得“退”的力量——退至知识起点,方见能力新高。

参考文献:

1、Smith,J.D(2020).Cognitive Mapping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23)中国高考数学错题归因分析报告[R].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章建跃 .(2019). 中国数学高考复习策略研究 [M].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4、普通高中教科书 数学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