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斯日古楞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三小学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素养目标,强调教学应从“碎片化知识传授”转向“结构化能力培养”。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凭借其系统性、整合性和探究性特征,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作用

(一)深化知识理解,构建系统化认知结构

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关联知识点,为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使其在自主探究中突破单一知识点的局限。例如,在“图形与几何”单元中,学生通过测量、拼摆、推理等实践活动,自主发现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并迁移至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性质探究。这种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不仅强化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更培养了归纳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思维链,为后续复杂问题解决奠定基础。

(二)激发内驱动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模式将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任务(如设计校园绿化方案、规划家庭出游路线)激发其探索兴趣。例如,在“数据收集与整理”单元中,学生需自主确定调查主题、设计问卷、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这一过程要求其主动查阅资料、调整方法、应对突发问题。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而非直接告知答案,使学生体验“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形成“问题驱动—主动求索—反思改进”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注入持久动力。

(三)提升综合素养,促进跨学科能力融合

大单元教学常融合数学与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域,要求学生在探究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例如,在“年、月、日”单元中,学生需结合天文知识(地球公转周期)解释闰年规律,利用美术技能设计创意日历,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时间管理计划。这种跨学科实践不仅锻炼了数学运算、逻辑推理能力,更培养了信息整合、沟通协作、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以真实情境驱动探究任务,构建知识应用场景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认识时间》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校园作息表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结合课程表、课间休息时长等真实场景,自主推算每节课起止时间,并通过钟表模型或电子工具验证计算结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综合运用时、分、秒的换算关系,解决“如何合理分配大课间活动时间”等实际问题。此案例中,教师通过模拟校园生活场景,将零散的时间知识点整合为结构化任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培养时间管理意识。

(二)整合跨学科资源,拓展探究维度

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间的关联性,教师可通过整合科学、艺术等领域资源,设计跨学科探究活动。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单元教学中,教师可引入“青蛙趣谈”儿歌:“1 只青蛙1 张嘴,

2 只眼睛 4 条腿;n 只青蛙 n 张嘴,2n 只眼睛 4n 条腿。”学生通过观察儿歌规律,自主归纳出字母与数量关系的表达式,并进一步探究“当青蛙数量为分数或小数时,儿歌如何改编”。此案例中,教师将数学与语言艺术结合,通过儿歌的韵律性和重复性特征,降低抽象符号的理解难度,同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文学创作中的数量关系,培养跨学科思维。

(三)结构化任务链设计,引导深度探究

教师可通过将大单元目标科学分解为递进式任务,构建“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链条,引导学生经历从具象感知到抽象建构的完整思维过程。以北师大版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三阶任务链:第一阶段,学生通过数方格法对比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在直观操作中观察图形变化规律,初步感知“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为后续推导奠定感性基础;第二阶段,学生动手将平行四边形剪拼为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对比数据,自主猜想面积公式与“底 × 高”的关联,并运用几何画板等工具验证猜想,实现从操作经验到逻辑推理的跨越;第三阶段,学生将公式应用于“校园花坛改造”实际问题,计算不同形状花坛的种植面积,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公式本质的理解。

(四)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反思性探究

传统单一的成绩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探究能力,教师需构建包含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自我反思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圆的认识》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圆周率探索”项目,要求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自主计算圆周率近似值。评价环节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更重视其探究过程:是否通过多次测量减少误差?能否用数学语言描述圆周率的发现过程?小组讨论中是否提出创新性猜想?此外,教师引导学生撰写“探究日记”,记录实验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培养元认知能力。此案例中,多元化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反思探究”,形成持续改进的学习习惯。

结语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仅是对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深化落实,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通过真实情境驱动、跨学科资源整合、结构化任务链设计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策略,学生得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数学课堂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传授场域,而成为学生探索数学本质、感悟数学价值的思维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 石冰瑶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J].华夏教师 ,2025,(15):59-61.

[2] 刘必丹 .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路径探析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