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课程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

作者

马立国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第二中学

摘要

初中语文课程评价对教学质量提升意义重大。当前评价存在方式单一、主体局限、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书面考试主导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能力,单一评价主体使反馈缺乏多元视角。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方式、拓展评价主体等改进策略,可优化课程评价,推动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评价;改进策略;多元评价;语文素养

引言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其课程评价关乎教学方向与学生发展。科学的课程评价能精准反馈教学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当下初中语文课程评价实践中,传统评价模式弊端凸显,与新时代语文教学需求脱节。探究课程评价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评价现存问题

初中语文课程评价实践中的单一化倾向,严重制约教学质量提升。书面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侧重字词、古诗文等知识记忆考查,对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实践能力评估不足。试题设计多以标准化答案为导向,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难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评价周期固定,仅以期中、期末考试结果判定学习成效,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评价主体的局限性,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与客观性。教师在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评价,难以参与评价标准制定与过程反馈。家长因缺乏专业指导,评价多停留在成绩表面,未能深入了解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与情感态度。社会资源未充分融入评价体系,使评价难以对接现实生活需求,无法真实反映学生语文素养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倾向,阻碍学生全面发展。过于关注分数排名,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及学习策略运用。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课外阅读积累、小组合作成果等未纳入评价范围,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仅为考试而学。这种评价方式弱化语文学习的育人功能,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改进策略探索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优化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核心路径。整合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评价指标,细化阅读鉴赏、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评价标准。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将日常学习、阶段性测试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通过量化评分与质性描述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状况,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依据。

丰富评价方式需突破传统考试局限,引入多样化评价手段。课堂观察可采用详细的量表,从发言次数、观点创新性、小组讨论协作度等多维度记录学生参与度,以及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快速反应、思维的发散程度来评估其思维活跃度,以此精准捕捉学生学习细节。学习档案袋的建立,应涵盖作文的初稿、修改稿及最终定稿,详细的读书笔记包含书籍摘要、个人感悟,实践活动成果如手抄报、实地调研小报告等,全方位展现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表现性评价可精心设置情境任务,如模拟新闻发布会要求学生依据给定主题收集资料、撰写新闻稿并进行现场发布,课本剧表演则考验学生对剧本的理解、角色塑造及台词表达等,以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能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拓展评价主体是实现评价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通过制定评价量表、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家校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指导家长从学习习惯、阅读兴趣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引入社区文化机构、高校专家等社会力量参与评价,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评价网络,确保评价结果更具全面性与权威性。

三、评价优化展望

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优化是一项刻不容缓且持续推进的任务,需紧密契合教育发展的动态趋势,在理念与方法上不断创新、持续完善。展望未来,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必然走向。通过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数据进行实时、全面的采集,进而展开深度分析。借助智能学习平台,系统可以记录学生的阅读时长、写作频次、答题准确率等多维度数据,通过算法精准诊断出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等方面存在的学习问题,并据此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助力学生突破学习瓶颈,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在评价实践的具体操作层面,仍有诸多领域亟待深入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有效落地实施是关键一环。以表现性评价为例,需精心完善任务设计,使其既紧密关联教学目标,又富有现实情境性与挑战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造力;要细化评分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还需优化实施流程,从任务布置、学生完成任务到结果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清晰的指引与规范,以此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与信效度。过程性评价同样不容忽视,要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构建科学、系统的成长档案评价体系。成长档案不仅要涵盖学生的作业、测试成绩等常规内容,还应包括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以及自我反思、同伴互评等多方面信息,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构建多方协同的评价共同体也是大势所趋。要清晰界定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主体在评价中的职责与分工,教师负责专业的教学评价与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以提升自我认知,家长则从家庭学习环境等角度提供反馈。通过搭建高效的沟通平台,促进评价信息在各主体间的顺畅流通与共享,形成强大的评价合力,全方位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稳步、持续提升。

结语

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优化对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意义深远。通过解决现存问题、实施改进策略,已为评价体系完善奠定基础。未来,应持续深化评价改革,紧跟教育信息化步伐,推动评价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创新评价模式,加强实践研究,构建更科学、全面、个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J]. 教育研究,2005,26(9):79-83.

[2] 周子房。表现性评价与语文课程改革 [J]. 全球教育展望,2008,37(12):67-71.

[3] 余党绪。语文课程评价的反思与重构 [J]. 语文建设,2016(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