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1 - 14 日朝阳地区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卜思阳 郭佰汇 徐一丹 王宏超 郭益嘉
朝阳市气象局 朝阳 122000
一、天气实况
受强冷空气和地面气旋影响,4 月 11 日 14 时至 14 日 17 时,我市降中雨(个别地区大雨)转雨夹雪或小雪,建平县北部大雪到暴雪。平均降水量为 21.5 毫米。4 月 11 - 14 日地区出现明显降雪,其中建平县北部地区出现大雪到暴雪。11 日午后,地区开始出现降雨,11 日夜间北部地区降雨逐渐转为雨夹雪再转雪,12 日白天南部地区也完成降雨到降雪的转换。12 - 13 日是主要降雪时段,降雪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14 日白天降雪逐渐减弱停止。受此次天气过程影响,全市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下降 12% 以上,最低气温出现在建平县罗福沟( -4.4c )。各地风力在此次天气过程中也显著增强,4 月 11 日 14 时至 14 日 17 时,全市出现大范围偏南转偏北大风天气,共有 123 个气象观测站阵风风力达到8 级以上,33 个气象观测站阵风风力达到9 级以上,4 个气象观测站阵风风力达到 10 级以上,最大瞬时风力出现在建平县老官地( 28.3m/s )。强风与降雪、降温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此次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二、环流形势分析
2.1 高空形势
图 1 2005041120-500hPa

在 500hPa 高度上,形势场呈现出两脊一槽的经向型环流。高压脊分别位于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和东北地区上空,贝加尔湖为广阔的槽区,冷空气在贝加尔湖以西堆积,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涡前暖空气北抬,北部冷空气南压,两个系统之间等温线密集,对应地面形成一个锋区,走向为东北 - 西南。这种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和暖湿空气的北上,为暴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700hPa 上,11 日 8:00 贝加尔湖到我国东北地区为切断低压控制,低压中心强度为 540dagpm ,位于贝加尔湖和内蒙古之间的位置,弱的高压脊控制日本海以东与西西伯利亚平原,辽宁省处于暖区之中。低涡在东移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有西西伯利亚脊前的西北气流下滑冷空气补充。到11 日8:00,经向环流加强,低压中心移至河北省接近辽宁省的位置,中心强度加强到 532dagpm 低涡的发展和移动为暴雪区输送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2.2 地面形势
2025 年 4 月 10 日 8:00,从贝加尔湖到河套地区大片区域处于高压控制区,蒙古低压略南下位于贝加尔湖东南、内蒙古中东部,中心为1022.5hPa10 日20:00蒙古低压移至东海上空,与 850hpa 高度槽相对应,中心强度加强为 1012.5hPa ,地区位于地面低压倒槽的顶部。地面低压倒槽的存在使得暖湿空气得以向北输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地区交汇,触发了此次暴雪天气过程。
三、物理量诊断分析
3.1 垂直速度
垂直速度反映大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此次大暴雪期间,在地区上空, 700-300hPa 存在明显的上升运动中心。强烈的上升运动将低层暖湿空气向上输送,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雪,为大暴雪发生提供动力抬升条件。
3.2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水汽通量散度分析显示,11 - 13 日地区处于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中心,表明该地区有强烈的水汽辐合。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黄海,在强盛的西南气流和偏东气流输送下,大量水汽在地区聚集,为降雪提供充足水汽条件。
3.3 假相当位温
假相当位温反映大气的热力和水汽综合状态。在降雪前,地区 850hPa 存在明显的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且高能舌与暖湿中心相配合。随着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交汇,假相当位温梯度增大,不稳定能量增强,触发对流运动,有利于降雪产生和发展。当假相当位温梯度达到10K/100km 时,对流活动强烈,降雪强度增大。
四、卫星云图分析
在降水开始前,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来自南方的暖湿云系与北方的冷空气云系逐渐靠近。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在地区上空交汇,形成了一条宽广的降水云带。在暴雪发生期间,云带中的对流云团发展旺盛,云顶高度较高,这与前面分析的上升运动强烈相符合。通过对卫星云图的连续监测,可以清晰地看到云系的移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为暴雪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数值预报检验
利用 ECMWF 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大暴雪过程进行检验。从降雪量预报来看,ECMWF 对地区降雪量级和落区有一定指示意义,但存在一定偏差。在降雪时间预报上,对降雪开始和结束时间预报与实况较为接近,但在主要降雪时段的强度变化预报上与实况存在差异。分析认为,数值模式对复杂地形下的中小尺度系统模拟能力不足,以及对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不确定性是造成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通过改进模式参数化方案和提高分辨率,有望提高类似大暴雪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六、结论
1. 2025 年4 月11 - 14 日地区的暴雪天气是在欧亚中高纬阻塞形势建立背景下,贝加尔湖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与江淮气旋北上暖湿气流在地区强烈交汇的结果。高空急流提供的抽吸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雪发生发展提供动力条件。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黄海,在强盛西南气流输送下在地区强烈辐合。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与850hPa 暖湿中心相配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雪产生。高低空系统的有利配置为暴雪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2. 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强上升运动为暴雪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能量锋区的建立为暴雪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以及持续的水汽通量辐合是暴雪产生的重要水汽条件。
3. 卫星云图分析直观地展示了云系的演变过程,与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相印证,进一步说明了此次暴雪天气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