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引导下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宁爽
长春新区北湖明达学校1300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数学作为一门高度逻辑化和抽象性的学科,对部分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学习门槛,致使学困生现象普遍存在。本文拟从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系统探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基层教师提供具有实操性的教学参考,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教学痛点
小学数学学困生常表现出负面情绪和低效行为,源于长期失败经验引发的自我否定与无能感,缺乏“我能学好”的信心,情绪上焦虑、无助,行为上则逃避、敷衍。家庭教育资源不足也限制了其情绪支持与学习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受限于任务与管理压力,易忽视学困生,造成反馈缺失与关系疏离。传统“统一进度、统一讲解”的课堂模式忽视个体差异,使学困生逐渐掉队。优化策略需兼顾认知引导与情绪支持,构建系统化支持体系,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适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长处,通过激发积极情绪、增强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促进个体成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学困生进行支持,不仅是情绪疏导,更是构建激励机制。教师应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增强“我能行”的体验;通过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方式提升情绪参与感;在评价中注重过程肯定,减少负面标签,引导学生建立正向的学习信念。此举有助于打破学困生的失败认知,激活其内在潜能,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向提升。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策略优化路径
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优化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应从目标、组织、语言与关系四方面推进。教学目标应聚焦成长导向,设计适度挑战的任务,通过分层提问、小组合作激发“胜任感”。课堂组织注重正向互动,如轮换主持、互助讲解等方式提升学困生参与度,错误处理上强调“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教学语言坚持正面激励,避免标签化,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内言系统。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应转变为陪伴者与引导者,通过课后沟通、个性反馈等方式传递接纳与期待,构建信任与安全感。
四、教学评价体系与家校协同机制的同步建设
优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策略,不应止步于课堂层面,还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与家校协同机制,形成全方位的支持环境。在评价方面,应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弱化对分数的单一追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努力与改善轨迹。例如,可以设立“勇气之星”“成长奖章”等评价项目,让学困生在点滴进步中获得成就感,激发持续努力的动力。同时,应对评价结果进行积极反馈,使学生清晰感知自身优势与潜能,避免评价的“标签化”与“终结性”。此外,家庭作为学生情感支持的核心环境,其配合至关重要。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动,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状态,传递正向教育理念,引导家长采用鼓励式家庭教育方式,避免“训斥式”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的二次伤害。教师可定期举办家长开放课、亲子共学活动,增强家庭对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支持作用,实现学校、家庭双线合力,共同为学困生营造温暖有力的成长环境。
结论
积极心理学作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支持理论,其“发现优势—激发潜能—唤醒内在动机”的教育价值,恰恰为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学困境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路径。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够缓解学困生的负面情绪状态,重塑其学习信心与意志力,更能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生态。实践证明,通过积极情绪激发、有效目标设定、正向教学互动、系统评价激励与家校协同共育,可以帮助学困生打破原有心理困境,建立持续进步的信念与行为模式。未来,小学数学教学应进一步拓展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边界,从课程整合、教学培训到制度设计层面构建系统化支持机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鼓励中成长,在尊重中前行,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魏小玲 .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28):146-148.
[2] 魏红军 . 浅析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32):38-40.
[3] 茹作满 .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J]. 教书育人 ,2021,(3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