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幼儿园美术教育中非遗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丁芳
富源县第六幼儿园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具体实施策略。通过将非遗元素引入幼儿园美术课程,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还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小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非遗保护与幼儿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美术教育;非遗文化;渗透与融合
一、引言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融入非遗元素,顺应幼儿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为幼儿提供接触和了解本土优秀文化的机会。幼儿园阶段是幼儿感知觉、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生动有趣的非遗美术形式,如剪纸、面塑、民间绘画等,可以引导幼儿用双手和心灵去感受、表现和创造美,开启传承非遗文化的启蒙之旅。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一)丰富幼儿美术教育资源
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育资源多以简单的绘画、手工材料为主,内容相对单一。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美术资源,如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京剧脸谱,寓意吉祥、形式多样的剪纸图案,精巧细腻、栩栩如生的刺绣纹样等。这些丰富的素材能够极大地拓宽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与灵感源泉。
(二)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幼儿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非遗文化是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通过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融入非遗元素,让幼儿从小接触、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如家乡的传统手工艺、民俗绘画等,使他们在感受非遗魅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传承民族文化的种子。
(三)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美术教育在幼儿多元智能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在参与非遗美术活动时,幼儿需要观察、模仿非遗作品的造型与色彩(视觉空间智能);通过手工制作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身体运动智能);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自己的作品(创新智能);与同伴或教师交流分享创作思路与感受(人际智能与语言智能)。因此,非遗美术教育能够全方位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可行性
(一)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兴趣倾向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他们主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认识世界。非遗美术作品往往具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故事性强等特点,极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幼儿会被色彩斑斓的糖画所吸引,好奇它是如何制作而成;对造型夸张的泥人产生浓厚兴趣,想要动手捏一捏。这些都表明非遗文化契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兴趣倾向,能够有效地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中。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与资源支持
当前,许多幼儿园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教育,积极营造富有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在园所环境创设中,可以展示各种非遗美术作品,如在教室墙壁上悬挂剪纸作品、在美工区摆放民间手工艺品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非遗文化的浸润。同时,幼儿园还可借助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以及与非遗传承人合作等方式,获取丰富的非遗教育资源,如邀请剪纸艺人进园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民俗博物馆等,为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四、幼儿园美术教育中非遗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课程设置:构建非遗美术课程体系
幼儿园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系统地构建非遗美术课程体系。在小、中、大班分别设置适宜的非遗美术课程内容,小班可侧重于简单的非遗手工体验活动,如彩色面团制作简单的水果、动物形状;中班开展初步的绘画与手工结合的活动,如绘制京剧脸谱轮廓并进行色彩填充;大班则引导幼儿进行较为复杂的非遗创作活动,如合作完成一幅大型剪纸作品或创编具有民间故事元素的绘画作品等。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让幼儿在不同阶段都能深入体验非遗美术的魅力,逐步提升美术技能与文化素养。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激发幼儿参与热情
1. 情境教学法
教师可创设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将幼儿带入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例如,在开展刺绣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布置一个传统的刺绣工作坊场景,穿上中式服装,播放古典音乐,向幼儿讲述古代女子刺绣的故事,让幼儿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刺绣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刺绣体验活动中。
2. 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非遗美术教学中,可以将游戏元素融入其中。如在剪纸教学中开展“剪纸大比拼”游戏,教师给定一个剪纸主题,幼儿分组进行创作,比一比哪组剪得又快又好,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剪纸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或者玩“民间美术猜猜猜”游戏,教师展示一些非遗美术作品的局部图片,让幼儿猜测是什么作品,以此加深幼儿对非遗美术种类与特点的认识。
(三)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非遗文化素养
教师是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关键实施者,其自身的非遗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幼儿园应加强教师的非遗文化培训,通过邀请非遗专家来园讲学、组织教师参加非遗文化研讨会与工作坊、实地参观非遗文化展览与传承基地等方式,拓宽教师的非遗知识面,提升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欣赏水平,使其掌握将非遗元素融入美术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为幼儿园开展高质量的非遗美术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五、幼儿园美术教育中非遗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民间剪纸艺术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幼儿园大班可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民间剪纸艺术主题活动。教师首先通过播放剪纸动画视频、展示精美剪纸作品等方式引导幼儿对剪纸产生兴趣,了解剪纸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然后,从简单的剪纸符号(如月牙纹、锯齿纹)教起,让幼儿逐步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在创作阶段,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剪纸符号组合成各种图案,如动物、花朵、人物等,并将剪好的作品用于装饰教室窗户、墙面等。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提高了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与创造力,还对民间剪纸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喜爱,纷纷表示要将剪纸艺术传承下去。
(二)案例二:“幼儿创意扎染活动的实践探索”
儿童的创造是通过创造性想象,将感知过的已有事物的特征进行重新组合或改造,构思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形态,以反映自己的所想、所感和所欲。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园大班开展了扎染美术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好白色棉布、染料、橡皮筋等扎染材料,并向幼儿介绍扎染这一传统非遗手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了多种扎染方法,如折叠扎法、捆扎法、夹扎法等,让幼儿亲身体验不同扎法所产生的不同染色效果。幼儿们兴趣盎然地动手操作,将白色棉布变成了一件件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扎染作品。此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力,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扎染工艺的神奇魅力,激发了幼儿对非遗文化的探索欲望。
六、结论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且切实可行。通过构建非遗美术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非遗文化素养等策略,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让非遗文化在幼儿园这片教育的沃土里生根发芽。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幼儿园美术教育内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更能让非遗文化在新一代的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与弘扬。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共同为非遗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林琳 李琳.学前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