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 教、学、研、用” 四位一体地方高校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刘瑞琳
皖江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31
关键字:四位一体;高校地理学;创新培养模式
前言
现在地方高校在培养地理学人才方面,存在理论以及实践不结合、服务区域能力不够等问题。课程设置缺少本地特色,科研训练与实际需要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为此,建立“教、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模式,把教学、科研、区域资源结合起来,目的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能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地理学创新人才,符合学科发展、区域建设实际需要。
1 地方高校地理学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滞后于学科发展
地方高校的地理学课程仍然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理论教学为主,GIS 空间分析、遥感应用等技术类课程安排的时间较少。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讲授,野外实习多为短距离考察,缺少对较大区域的系统性实地调查,具备双师型资格教师比例不高,大多数教师没有参与过 GIS 项目实际操作,这使得学生在数据处理方面能力较弱,难以满足地方规划、生态环境评估等方面实际需要。
1.2 科研训练与实践应用存在割裂
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人数不够多,大多数只是帮老师做课题辅助工作,缺少自己独立研究机会。选题偏重理论以及地方耕地保护、乡村振兴等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实验室资源主要给科研团队使用,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因此研究成果大多只写在课程论文里,专利被转化、政策建议被采纳的情况接近没有,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1.3 区域服务能力培养与地方需求脱节
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体现地方特色模块,没有涉及喀斯特地貌治理、县域经济空间规划等本地问题。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只是短期实习安排,缺少深入的项目合作,学生参与地方规划项目比例低,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的比例较低而且所从事的工作多数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难以胜任地方自然资源局或环保企业技术岗位,对服务区域发展的匹配程度不高。
2′′ 教、学、研、用” 四位一体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教”的革新:构建 “三维联动”教学体系
根据区域需求,重新构建“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地方应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各地特点设置不同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室模拟、野外实战”三阶段教学方式。课堂上结合地方实际案例讲解知识,每周安排足够时间进行 GIS 软件操作训练;在实验室中开展“虚拟区域规划”项目,学生使用地方矢量数据完成三维地形建模以及规划方案设计。每学期组织一次跨地区实地考察,与当地自然资源局合作,围绕“耕地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修复”等现实问题开展调研并形成包含图表、问题分析、解决建议报告。;另外,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教师参与“地方实践研修计划”要求超过一半专业教师定期参加地方政府委托项目,把项目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规划院、环保局等单位聘请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题讲座 + 工作坊”的形式授课,每学期开设多门实践课程,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每年联合地方相关部门召开“课程适配性研讨会”依据学科发展以及地方发展规划调整部分课程内容,新增“地理人工智能导论”“区域数字孪生技术”等课程,确保教学内容跟行业需求同步。
2.2“学”与“研”的融合:搭建阶梯式能力培养平台
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入门—进阶—创新三个阶段培养体系 : 大一设置地理学研究方法必修课程。用阅读文献 + 小规模调查的方式训练学生,学会设计问卷、收集数据等基本技能。大二实行课题助理制度,鼓励学生加入教师负责的地方合作项目,完成数据整理、图表制作等工作,规定每人参与时间要达到一定要求。大三执行微课题攻关计划,学生自己组队申请与区域相关的题目,获得立项后可以申请科研资金,在导师带领下完成实地考察、数据分析以及成果写作,最后以研究报告、专题地图或政策建议形式结题,优秀作品推荐给地方政府参考。采用学术导师 + 行业导师双人指导方式,每个导师带几名学生组成小组,定期组织联合指导会议——学术导师讲解理论结构、研究方法,行业导师介绍地方实际需求并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从选题到成果产出的完整科研过程。
2.3“用”的落地与四者协同:建立 “政产学研” 协同育人机制
根据区域产业布局同时与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环保企业、规划设计院共同建立多个实践基地,覆盖山地、平原、湿地、城市新区等不同地理类型。明确各年级的实践任务 : 大一开展认知实习,大二进行专业实习,大三完成顶岗实习,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与地方自然资源系统、规划院合作开设“国土空间规划定向班”、“生态监测技术班”,按照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支持学生团队申报地方微项目,要求每位学生在毕业前至少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一个项目并形成“项目申请书—中期汇报—最终成果—验收报告”的完整档案。成立“成果转化工作室”将地方项目案例,如某县生态脆弱性评价,拆解为教学案例库,包含数据来源、分析方法、结论应用等内容并融入《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把教师科研成果开发成实验教学软件,供学生模拟操作;每学期收集企业反馈如岗位技能缺口、课程内容建议,据此调整培养方案根据规划院需求新增“无人机航测数据处理”课程并适当增加课时比例。另外,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学生考核由项目参与度、成果转化率、地方单位评价、理论成绩按合理比例组成;教师考核将指导学生服务地方项目数量、成果采纳率纳入职称评聘标准同时设立“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地方实践。
结束语
“教、学、研、用”四位一体模式通过系统设计,把地理学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这种模式强调区域特色,注重实践创新,弥补传统培养方式不够,它为地方高校地理学专业改革提供可以参考的框架。未来要把区域发展变化考虑进去,连续改进细节,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推动地理学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李勤 , 李红英 , 张昆 , 等 . 基于技术驱动的地理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创新 [J]. 高教学刊 ,2025,11(15):78- 81.
[2] 巴贺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计量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5,(03):148- 150.
[3] 王洋 , 杨宇亮 , 黄金瑜 . 新发展理念导向下高校城市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探索 [J]. 地理教育 ,2024,(05):76- 80.
[4] 余卓芮 , 刘钰 , 沈国强 , 等 . 大数据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课程互动式教学改革探索 [J]. 高教学刊 ,2024,10(14):148- 151.
[5] 王洋 , 杨宇亮 , 黄金瑜 . 新发展理念导向下高校城市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探索 [J]. 地理教育 ,2024,(05):76- 80.
[6] 文宏达 , 吉艳芝 , 李淑文 , 等 . 基于创新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以“ 土壤地理学” 为例 [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32(02):7- 11.
作者简介:
刘瑞琳(1998.05- ),女,汉族,合肥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遥感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