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思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问题与对策
谢仰昇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 福建福安355000
摘要:近几年全国高考掀起思辨作文热潮。2022年、2023年思辩变夏杂,话题内容在广度上进一步拓展,要求多元解读,对思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学生面对多元思辨型作文审不准题立不好意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针对学生在审题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审题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解决策略,重点是如何用“三问”“四维”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来帮助学生辨析元内涵和厘清元关系,从而审准题立好意。
关键词:三元 思辨 审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式教学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施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ZX21-535
新教材共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单元,高考作文思辨性作文的出现,是教考衔接在命题上的体现,也是落实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体现。而是否能审准题立好意,正是这种素养的具体体现。
三元思辨型作文题相比二元概念型作文,三元概念型作文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也能有效规避猜题押题或宿构写作。但从写作者的角度说,作文的思辨关系越来越复杂,审题立意难度越来越高,导致考场作文中普遍存在“立意不准”“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致命伤。
一、“理解视角偏狭,立意过于片面”问题及解决策略
以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为例,如果考生忽略作文材料和任务指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仅着眼于作文材料或任务指令中的某一点来思考问题,就会出现诸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照搬也不错”“合理的借鉴化用,何乐而不为”“独创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个性追求”等等立意。虽然这些立意并非完全偏题跑题,但显得片面化、局限化。
审清这道作文题的命意,一定离不开宏观把握:从“移用”“化用”到“独创”,是一个逐步发展进步直至升华创新的过程——这样理解材料,不偏执一端,不拘于一隅,体现了明显的层次感、整体感,真正做到了审题立意高屋建瓴。对于三元概念型作文来说,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观照,才能有效规避“立意不准”的误区。
二、“概念认识不清,论述捉襟见肘”问题及解决策略
三元概念型作文,有的题目中概念内涵比较直接显豁,如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对“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分别进行了精准的诠释;有的题目概念内涵则稍显间接晦涩,设置了审题障碍,如2021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概念认识不清,论述捉襟见肘。
以2021年全国乙卷为例,“修身、矫思、立义”三个概念都与“理想”有机关联,“修身、矫思”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立义”则是理想的本质。结合任务指令,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当代青年要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将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弓”)、实践(“矢”)、目标(“的”)等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发展洪流之中,融入到服务社会他人的实践之中。如果达不到这样对概念的认识层次,论述往往会含混不清,很难做到左右逢源。
厘清概念,辨析内涵,首先必须分析每个元素本身的本质义或象征义或比喻义,接着重点分析任意一个元素的行为与特征的本质或原因(并思考由此说明我们应该怎么做),最后分析任意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当元素没有行为或特征时更要重点看关系)。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三问”“四维”思维支架,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具体见下表。
三、“割裂概念关系,简单并列叠加”问题及解决策略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割裂概念关系,简单并列叠加。这种误区在学生的作文中是最常见的,三元就每个元各写一段,文章结构就是简单的线性的A加B加C,,割裂概念关系简单叠加,更谈不上思辨思维。
写作三元概念型作文,要善于梳理辨析概念间存在的关系,并善于从概念间的关系出发,确定合理的论点与分论点,进而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关系梳理清楚,才会让我们视野开阔,抓住多方面关系进行整体规划,才能在行文中彰显思辨色彩。常见的三元概念关系有并列、顺承、递进,有的也可能有对立、条件和因果关系的加入,形成比较复杂的概念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五副图。其中M是指命题材料元之间所包含的重要的讨论指向——话题或系统。
总之,高考作文命题由传统的一元话题、二元对立关系转变为复杂的三元关系,由“解题”变为“解决问题”,增加了思维含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元关系型命题,更注重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重在梳理关系,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审准题立好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以及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