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低空经济扩张中的风险防范与社会治理研究

作者

张阳 常秀颖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华为ICT 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0

一、低空经济扩张中的风险分析

(一)空域安全冲突风险

低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空域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这种集聚了众多企业的地区,无人机、通航飞行器频繁起降,很容易产生空域使用权的冲突。在现有的空域管理体制下,军用、民用和低空飞行之间依然存在着权限交叉、协调不畅的问题。一旦调度失控,就容易导致飞行器之间的碰撞和坠落事故,带来公共安全隐患。低空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上空、农业区上空,一旦飞行器突然发生故障或者受到非法干扰,坠落后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一些城市在推进低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企业涌入空域资源,但配套的空管系统并未完全建立,技术手段落后,监管力量薄弱,数据共享和联动调度机制不完善,造成安全边界模糊,风险易发频发,在跨行政区飞行中更容易出现管理断档。

(二)数据泄露和信息滥用风险

低空经济大量依赖无人机收集、传送、加工数据,涉及农业遥感、城市巡查、物流配送等领域,生成的影像、定位、行动轨迹等信息往往非常敏感。一些城市已经把无人机普遍应用到农田经营、交通监视等领域,但是缺少统一的数据加工规范和存储准则,数据大多由企业自行掌握,安全保护水平参差不齐,一旦数据被黑客攻破、员工滥用或者转卖,很可能造成公民隐私泄露、关键地理信息泄露等问题。更严重的是,有些无人机使用的通信模块和云平台为国外制造,存在外部信息回传及国家安全问题。监管主体尚未建立完善的数据审查、信息归属界定机制,数据流动处于灰色地带,法律适用缺失,追责困难。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技术层面,还包括制度与执法配套能力滞后带来的风险累积。

(三)低空资源商业化带来的社会不平衡风险

随着在低空经济方面的投入增加,低空资源逐渐出现商业化趋向,有些企业开始依靠低空通道获取垄断性利润。由于资源分配机制不透明,技术标准不统一,中小企业在空域申请、飞行审批等环节遇到更多障碍,导致资源被少数龙头企业垄断,挤压创新型企业的的发展空间。城市与乡村、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在空域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不均,引发基础设施建设、飞行服务可达性等方面的差异,加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当地,一些沿海空域被指定给某些通航项目,农村和山区成了服务盲区,公共低空服务无法覆盖。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可能会产生产业结构失调、资源配置不公平、社会舆论压力等状况,低空经济从助力区域发展的动力转变为社会风险的源头。

二、低空经济扩张中的风险防范与社会治理措施

(一)建立分级分类空域管理体系

要解决低空经济扩张产生的空域安全风险,应构建分级分类的空域精细化管理架构,实现对空域资源的科学调度和动态监控。在地区,凭借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应促使空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搭建包含空域划分、飞行申请、轨迹管控等环节的统一平台,做到军用、民用、商用空域的差别化利用,明确各自的责任界限,突破传统空管“审批慢、协调难”的局面。技术层面可采用 ADS-B、5G 通讯、北斗定位等办法加强飞行器的实时监控能力,并设置空域使用预警机制,针对超出范围、超出高度、未经过审批的飞行行为做到即刻识别并加以干预。针对不同类型的飞行器,要确定飞行等级、安全评估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促使低空飞行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可以构建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包含无人机航线、起降点、指挥中心等,构建“空—地—网”一体的立体空管体系,提升空域调配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减少运行冲突和事故风险。

(二)强化数据合规治理体系建设

数据是低空经济的关键资源,数据治理水平决定该产业的最终发展发展。在发展无人机产业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进数据合规体系,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监管要求,制定地方性行业规范,对涉及个人隐私、地理信息、城市敏感区域的无人机数据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明确企业数据采集权限边界,防止数据过度集中。可依托高新区建立低空数据监管示范中心,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和本地数据存储设备,促使敏感数据“就地处理,不得外流”。建立数据接入审查制度和事后追责制度,对非法采集、非法交易、泄露敏感数据等行为进行严厉惩处。联合公安、通信、工信等部门形成跨部门执法机制,做到对低空数据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监管,推动企业自主建立合规体系。设置数据安全负责人,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加强技术防护手段,改善整体数据治理水平,守住低空经济数据安全底线。

(三)推动低空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在推动低空经济扩张时,要重视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不能使资源集中导致社会不均衡,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妥善安排低空基础设施资源,保证城乡、区域间的平衡覆盖。既要给核心城区安排高密度起降点和智能调度节点,也要在农村、沿海、生态保护区等地布置基本的低空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的可达性和可用性。政府应当制定空域资源分配公开机制,将飞行审批流程、空域利用次数、企业准入条件等信息公布出来,保障各类企业在低空经济体系中享有均等的参与权。可设立低空公共服务平台,统一提供飞行申请、调度安排、危险评估、法律咨询服务,缩减中小企业进入门槛,促使资源朝向创新主体和创业团队开放。还要推进低空服务与应急处理、农事发展、大众医疗等场景融合,提升社会大众参与低空经济的积极性和接受度,减轻因飞行器干扰民众、噪声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引领低空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低空经济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转型以及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其迅猛发展也产生了空域安全、数据安全和社会公平等种种问题。市要在制度设计、技术监管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共同推进,营造出有序、规范且可持续的局面。只有当风险可控并且治理有效的情况下,低空经济才可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文革 , 刘婕 . 低空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及其应对 [J]. 阅江学刊 , 2025, 17 (02): 97- 106+173.

[2] 杨骏, 李长健.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低空经济的实践研判、风险识别及制度应对 [J]. 当代经济管理 , 2025, 47 (03): 77- 86.

[3] 魏敏 , 李娟 . 强化低空经济保险保障 助力成都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J]. 产城 , 2024, (11): 40- 45.

[4] 张洋. 低空经济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分析研究 [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 2024, 50 (11): 18- 22.

作者简介:

张阳(1984- 2),男,回族 , 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信息处理。

常秀颖 (1984- 2),女,汉族 , 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

课题项目:市社会发展重点课题《低空经济扩张中的风险防范与社会治理研究——以无人机应用为例》(202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