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生心理需求嬗变与班级共情式管理

作者

邓艳容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城东中学 51160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中学生成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需求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过去,他们普遍以“乖巧”的形象示人,对师长指令多表现出服从态度;而如今,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展现个性,甚至出现叛逆行为。这种转变不仅源于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宽,也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家庭教养方式变革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班级管理中强调纪律与服从的模式,已无法满足中学生复杂多样的心理需求,容易引发师生矛盾与管理困境。在此背景下,共情式管理理念的引入,通过理解、尊重与接纳学生,为班级管理开辟新路径,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解个体差异,精准把握心理诉求

中学生心理需求的嬗变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其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动机也千差万别。班级管理者需摒弃“一刀切”的管理思维,通过观察、沟通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才能精准把握其心理诉求,为实施共情式管理奠定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避免因误解导致的管理失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例如,当教师发现班级中一名学生近期频繁违反纪律,第一时间应当主动了解背后的原因。通过多方了解发现,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缺乏家庭陪伴,其行为背后实则是渴望得到关注。针对这一情况,并不能简单地进行批评惩罚,而是主动增加与该生的接触机会,在课余时间与其一起参与室外活动,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表达理解与关心,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同时,在班级活动中,特意为该生创造展示自身特长的机会,如安排他负责运动会班级海报设计。随着时间推移,该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逐渐减少了不良行为的产生,开始主动遵守班级纪律,融入集体生活。

二、搭建沟通桥梁,有效化解矛盾冲突

学生在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共情式管理要求管理者主动搭建沟通桥梁,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在沟通中,教师需放下权威姿态,耐心倾听学生的诉求,给予充分尊重,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从而有效化解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

例如,班级中两个学生因小组作业分工问题产生激烈争吵,双方情绪激动,甚至出现互相指责的情况。教师得知后,没有立即评判对错,而是将两人带到安静的环境中,让他们先冷静下来。待情绪缓和后,再分别与两人沟通,认真倾听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在倾听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保持专注,不时点头回应,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通过沟通了解到,一方认为对方任务分配不合理,另一方则觉得自己已尽力却不被认可。随后,组织两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困难。在平等协调的前提下,两人重新协商作业分工,并制定了详细的合作计划。最终,两人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在后续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此次事件后,教师在班级中定期开展沟通分享会,鼓励学生坦诚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矛盾,营造了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营造共情氛围,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共情式管理不仅需要管理者个人的努力,更要在班级中营造全员共情的氛围,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共情,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当班级形成共情氛围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减少冲突与误解,共同维护班级的和谐稳定,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角色互换”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家长、同学等不同角色,模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场景。在扮演教师角色时,学生需要站在教师角度思考如何管理班级、处理学生问题;扮演家长角色时,要体会父母的期望与压力。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不同角色的不易,对他人的行为和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师还组织小组合作竞赛活动,如班级文化墙设计比赛。在活动中,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商讨设计方案,分工协作完成任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此时学生们会主动沟通,相互理解,寻求最佳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活动,班级逐渐形成了共情氛围,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友爱,遇到问题时能主动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结语:

总而言是,中学生心理需求的嬗变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也为班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共情式管理并非简单的情感慰藉,而是一种深入理解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智慧。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看到,当放下权威、走进学生内心,那些看似“反叛”的行为背后,往往是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在呐喊。通过精准把握个体诉求化解对抗,用真诚沟通消弭隔阂,以集体共情凝聚力量,班级管理不再是冰冷的规则约束,而是充满温度的心灵对话。这种管理模式不仅重塑了师生关系,更让学生在被理解与接纳中,学会理解他人、悦纳自己。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生态,共情式管理需要持续深耕,既要在细节中捕捉学生的情感信号,也要在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得以绽放。

参考文献:

[1] 李红 .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探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43(21):55-58.

[2] 张伟 . 共情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J]. 中小学管理 ,2024(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