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淄博市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金晓艳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山东 淄博 255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市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大力推进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的品质和吸引力,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促进了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一、市非遗与景区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非遗资源丰富

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全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857 项,其中,国家级 14 项,省级 94 项,市级 388 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942 人,其中国家级 7 人,省级 46 人,市级 204 人,四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二)政府高度重视

市积极推进非遗与景区的深度融合,先后出台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为非遗传承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以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等为场景,设立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平台,打造“沉浸式”营销模式;搭建节会平台,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让非遗走出景区,提高知名度,形成景区内外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旅游需求变化

随着大众旅游从“观光打卡”向“深度体验”升级,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景观游览,更渴望在旅行中获得文化感知、情感共鸣与互动参与。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文化体验类旅游占比达68.3% ,年轻游客对非遗、民俗等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同比提升 42% 。依托丰富的陶琉、饮食、民俗等非遗资源,将其植入景区场景,恰好契合这一趋势。

二、市非遗与景区实现深度融合的现存问题

(一)相关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市在推进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方面,目前的政策多为分散的单项措施,缺乏从顶层设计出发的系统性规划。非遗保护政策与旅游产业政策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文旅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如财政、税务、土地等)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协同不足。

(二)非遗项目的创新和活化不足

目前,市景区中的非遗项目,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展示、表演和体验为主,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同时,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和活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非遗展示和体验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导致非遗项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

(三)复合型专业人才储备短缺

非遗与景区的深度融合需要既懂非遗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市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部分非遗传承人和景区工作人员缺乏旅游服务意识和营销推广能力,不能很好地将非遗项目与旅游市场需求相结合。

(四)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有限

部分景区和非遗项目在宣传推广上缺乏有效的渠道和手段,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等进行宣传,导致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此外,对市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挖掘也不够深入,缺乏创意和特色,“出圈”的非遗IP 较少。

三、市推进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的发展对策

(一)强化政策保障,为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夯实根基

首先,构建非遗数字信息平台。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对非遗项目及非遗项目传承人实施全方面记录,并建立非遗项目档案和非遗网络信息数据库,积极整合地区非遗资源,推动构建多元共享非遗数字平台。其次,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非遗代表性项目单项法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非遗规范制度。

(二)激活创新驱动力,为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强基赋能

一方面,要创新非遗进景区形式。如在旅游景区内大力开展非遗研学旅游,与旅游展览及非遗传习融合;合理保护和开发景区周边非遗文化资源,发展集休闲、观光、体验、研学于一体的非遗进景区产业发展集群。

另一方面,融合现代化科技元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将VR、3D 打印、3D 全息投影、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技术运用到景区之中,打造现代非遗体验馆,开展非遗夜间旅游,建设非遗直播基地等,创新非遗进景区旅游产品和展现形式,让旅游者体验时代感和科技感,活化非遗传承,使非遗年轻化、时代化,树立景区非遗文化品牌。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第一, 探索加强政校合作培育模式,建立健全非遗人才培养体系。例如,与理工大学、省轻工职业学院、职业学院、师专等驻地高校加强对接联系,在各院校“非遗学院”“陶瓷琉璃学院”“文旅学院”基础上,探索建立非遗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学院与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师带徒”等模式,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懂非遗专业知识又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在非遗与景区融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非遗传承人、专业人才和景区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立非遗传承创新奖、文旅融合贡献奖等,对在非遗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奖励。

(四)聚力宣传营销升级,为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拓宽路径

持久创新非遗进景区营销策略,旅游景区和非遗项目要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形式,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热门网络平台实现快速、精准、高效的景区微营销 ; 建立非遗旅游网,专门开设非遗进景区板块 ; 设立非遗进景区旅游宣传大使,带动更多旅游者游览参观,利用顾客口口相传实现蜂鸣营销 ; 更要深入挖掘非遗特色和旅游景区特色资源,进行事件营销、热点营销,举办非遗旅游节、非遗进景区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等,打造爆红旅游产品,提升非遗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

作者简介:金晓艳(1989—),女(汉族),教师,通讯地址:省市周村区联通路(西段)588 号 电话:1345535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