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作者

李永峰

六合区雄州初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1500

引言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初中生物概念抽象性强,传统教学面临挑战。本文响应政策导向,系统探讨数字化资源在辅助生物抽象概念教学中的有效性,旨在探索其促进认知建构、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路径。

一、多媒体辅助,直观呈现抽象概念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学生认知建构的关键难点。多媒体辅助技术通过视觉化、动态化手段,将微观、动态的生命现象转化为直观的认知对象,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这一策略符合认知负荷理论中“通过双重编码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原理,同时契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征。

以七年级上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教学为例,多媒体辅助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通过三维动画模拟细胞分裂过程,教师可将教材中静态的“染色体复制—均分”文字描述转化为动态演示。例如展示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染色体复制后向两极移动的连续过程,配合细胞膜逐渐内陷的同步动画,使“染色体均分维持遗传稳定性”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其次,针对细胞分化中组织形成的难点,运用分层解剖的 3D 模型逐层展示表皮组织向保护组织演变的过程,通过颜色标注不同细胞群的形态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形态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念。此外,在观察分生组织教学环节,借助显微投影技术实时呈现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装片,将教材插图升级为可交互的动态影像,学生通过触控屏自主调节观察区域,直观比较分生区细胞与其他区域细胞的形态差异,深化对“细胞分化不可逆性”的理解[1]。

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课堂中“黑板 + 挂图”的局限,使“染色体行为”“组织形成”等核心概念从平面描述升维为立体认知,显著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概念关联能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动画节奏与知识点的匹配度,避免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分散学生的认知焦点。

二、虚拟仿真,突破传统实验限制

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动态交互的实验场景,突破了传统生物教学中实验周期长、微观现象不可见、高危操作难实现的局限性。这一策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多感官刺激帮助学生建立具象认知,同时遵循初中生以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规律,有效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七年级下册“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首先,针对“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实验难点,传统小鼠存活实验需密闭环境且耗时较长,教师可借助虚拟实验台动态模拟普利斯特利实验:当学生拖动光源调节光照强度时,密闭玻璃罩内氧气浓度实时可视化呈现,植物叶片气孔开闭与气泡生成过程同步展现,使“光能驱动氧气释放”的抽象原理转化为可操控的动态现象。其次,在探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时,传统种子萌发实验需数日观察,而虚拟模型能压缩时间轴:学生点击“加速”按钮即可直观对比萌发前后种子干重变化曲线,配合剖面动画展示胚乳淀粉酶分解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的微观代谢可视化。此外,针对“叶绿体结构功能”的认知难点,传统显微观察受限于设备精度,学生可通过 AR 技术分层拆解叶绿体 3D 模型:手指触控可剥离外膜观察类囊体堆叠,旋转视角能透视光反应中水分子裂解为 [H] 和氧气的动态过程,将课本插图的平面结构转化为立体功能系统。

此类技术应用不仅规避了传统实验中易燃酒精脱色、密闭装置操作等安全隐患,更通过多维度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建立“物质 - 能量 - 结构”的关联性认知。教师在实施中需注意虚拟操作与实体实验的互补性,避免过度依赖仿真削弱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动态图谱,构建知识联结网络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动态图谱通过可视化呈现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能够帮助学生突破碎片化认知的局限,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这一策略基于认知图式理论,强调知识结构化对深度理解的重要性,同时契合初中生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特点,有效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一课为例,动态图谱的运用可从三方面展开。首先,针对“呼吸运动中胸廓变化”的难点,教师利用交互式图谱展示肋骨运动与胸廓容积的动态关联:图谱中以动画形式呈现吸气时肋骨上提、胸廓横向扩张的过程,同时标注肋间肌的收缩状态,使学生直观理解“胸廓扩大导致吸气”的原理。其次,在解释“膈肌运动与气压变化”时,动态图谱将膈肌收缩与胸腔容积变化联动呈现:图谱中膈肌下拉时胸腔纵向扩张的画面,与气压变化曲线同步显示,帮助学生建立“容积变化 $$ 气压差→气体流动”的完整逻辑链。此外,在总结呼吸全过程时,图谱整合肋间肌、膈肌运动与气体流向的三维模型,通过箭头动态标注气体从鼻腔进入肺泡的路径,并关联肺泡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将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串联为统一整体[2]。

此类动态图谱不仅替代了传统板书和挂图的静态展示,更通过多维度联动揭示“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念。教师在应用中需注意图谱节点的简明性,避免信息过载干扰学生核心概念的聚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资源通过多感官交互与动态可视化显著优化生物概念教学效能。未来需深化教师技术培训与资源适配性研究,建立“人机协同”的教学范式。技术应用应始终服务于学科本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元珍 .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初中生物学习中的作用探究 [J].爱人 ,2023,(9):296-298.

[2] 牛娟 . 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究 [J]. 中小学电教(综合),2021,(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