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朋辈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路径研究
郝丽侠
天津理工大学
一、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群体面临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有 1 0 % - 1 5 % 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朋辈互助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凭借其相似的年龄、经历和共同语言等优势,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然而,传统朋辈互助模式受时空限制,覆盖范围有限。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 朋辈互助”模式应运而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路径,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朋辈互助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局限性
(一)时空限制明显
传统朋辈互助主要依托线下活动开展,如面对面的谈心、团体辅导等。这要求参与者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聚集,对于课程安排紧凑、活动范围分散的大学生而言,难以保证充足的参与时间和便捷的参与条件,导致朋辈互助活动的参与率较低。
(二)信息传播效率低
传统朋辈互助模式下,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传递、海报张贴等方式,传播速度慢、范围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心理知识的普及等难以快速、全面地传递给全体学生,影响了朋辈互助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专业支持不足
朋辈互助成员虽然具有与同学沟通的天然优势,但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时,可能无法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甚至可能因处理不当而加重求助者的心理负担。
(四)难以覆盖特殊群体:
传统朋辈互助往往是单次或阶段性的活动,难以对求助学生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踪和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一个过程,若缺乏后续跟进,学生可能在问题稍有缓解后又因各种因素导致心理状况反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改善和成长。
三、“互联网 + 朋辈互助”模式的优势
(一)打破时空壁垒
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社交平台、在线咨询APP 等,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发起心理求助或提供帮助。无论是课余时间、节假日,还是身处校园、家庭,都能实现及时的沟通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朋辈互助的便捷性和参与度。
(二)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网络论坛等渠道,心理健康知识、朋辈互助活动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每一位学生。同时,多样化的信息呈现形式,如图文、视频、音频等,能够更生动地吸引学生关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整合专业资源
“互联网 + 朋辈互助”模式可以整合线上线下的专业资源。一方面,专业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朋辈互助成员进行远程培训和指导,提升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建立心理知识数据库、案例库等,为朋辈互助成员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使其在帮助同学时能够获取更专业的支持。
(四)降低求助心理负担
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朋辈互助,学生可以一定程度上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对于一些因害羞、顾虑等原因不愿公开自己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更愿意敞开心扉。例如,通过匿名的在线咨询平台,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泄露,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内心的困惑和烦恼,从而获得更有效的帮助。
四、“互联网 + 朋辈互助”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模式
(一)社交平台互动模式
以微信、QQ 等社交软件为载体,建立心理健康交流群、朋辈互助公众号等。学生可以在群内分享日常的心理困惑、生活烦恼,朋辈互助成员及时给予安慰、建议和鼓励。公众号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朋辈互助活动案例等内容,增强学生的心理自助和互助意识。
(二)在线咨询平台模式
高校搭建专门的在线心理咨询平台,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朋辈咨询员。学生通过平台提交心理问题,朋辈咨询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线上回复和疏导。平台还可以设置留言板、心理测试等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服务。
(三)短视频与直播模式
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朋辈互助成员制作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短视频,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互动答疑等。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以轻松的方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朋辈互助理念。
五、“互联网 + 朋辈互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把控
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匿名发言,可能存在夸大、虚构心理问题的情况,导致朋辈互助成员难以准确判断问题的真实性和严重性,影响帮助的有效性。同时,网络上虚假信息、不良言论也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二)专业监管与支持不足
尽管互联网为整合专业资源提供了可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对“互联网 + 朋辈互助”模式的专业监管和支持力度不够。朋辈互助成员的线上辅导过程缺乏及时的专业指导和监督,遇到复杂心理问题时难以获得有效的专业援助。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差异大
虽然互联网降低了参与门槛,但部分学生对线上朋辈互助的信任度不高,更倾向于面对面交流;同时,一些学生因缺乏网络使用技能或兴趣,参与积极性较低,导致“互联网 + 朋辈互助”模式的覆盖存在不均衡现象。
六、“互联网 + 朋辈互助”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信息审核与风险评估机制
高校应制定严格的网络信息审核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过滤虚假、不良信息。同时,建立心理问题风险评估体系,对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级评估,及时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二)加强专业培训与监管
定期组织朋辈互助成员参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心理学基础知识、沟通技巧、心理危机干预等。建立专业教师在线督导机制,对朋辈互助成员的咨询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和指导,确保提供的帮助科学、有效。
(三)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活动,普及“互联网 + 朋辈互助”的优势和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信任度。设置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如积分奖励、荣誉证书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朋辈互助活动。同时,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和服务内容。
七、结论
“互联网 + 朋辈互助”模式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创新路径,有效弥补了传统朋辈互助模式的不足。尽管目前该模式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审核与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专业培训与监管、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等优化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 + 朋辈互助”模式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 , 郑涌 . 心理学导论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 马建青 , 王东莉 . 高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03):99-103.
3. 王慧 . 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1):123-127.
4. 陈华 .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15):47-48.
5. 张宁 .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