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沧州人才发展状况调查与激励对策研究

作者

刘广月

沧州师范学院 学生工作处 河北 沧州 061000

市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产业承载地,正经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等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中,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与制度性流失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当前面临三重矛盾:一是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本地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区域竞争中人才政策同质化与实际效能低下的矛盾;三是人才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与多元化需求的矛盾。破解这些矛盾,亟需构建植根本地实际、呼应区域战略的人才发展新范式。

一、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与循环梗阻

本地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的专业设置,尚未与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动态适配,导致新兴战略产业面临“人才荒”与传统行业“人力过剩”的双重挤压。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普遍薄弱,使得技能断层难以通过内生培育填补,形成“引进难、留存更难”的恶性循环。这种结构性错配在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更趋凸显,加剧了人才资源配置的低效性。

(二)激励机制的效能短板与政策偏差

现行政策体系存在明显的“短期化倾向”,物质激励多聚焦即时性补贴,缺乏对人才职业生涯全周期的成长规划。与京津地区的薪酬“洼地效应”持续扩大,直接导致中高端人才形成“候鸟式流动”。在精神激励维度,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荣誉体系建设滞后,职业成就感与城市归属感的双重缺失,削弱了人才扎根发展的内生动力。政策执行中“重引进数量、轻培育质量”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生态的失衡。

(三)服务保障的系统性缺陷与协同障碍

人才安居工程、优质教育资源配置、高端医疗服务等关键配套,尚未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跨部门协同的体制性障碍导致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梗阻频发。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显著降低了城市的宜居吸引力指数。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区域间人才流动的社保接续、职业资格互认等关键机制的缺失,使在人才竞争中面临“近水楼台不得月”的区位困境。

二、特色人才激励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分层分类协同的精准化政策矩阵

差异化政策供给。针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高技能工匠等不同群体,定制“一人一策”的支持方案。对顶尖人才实施“科研自主权 + 长期项目资助 + 成果转化收益分成”的组合激励;对技能型人才重点保障技术革新奖励、绝技传承津贴,建立与岗位职责、创新贡献挂钩的薪酬增长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式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

动态调适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人才代表组成的政策评估委员会,运用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政策实施效果。每季度开展人才满意度调查,每年进行政策效能审计,推动激励政策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型,实现从“引才短期行为”到“育才长效机制”的根本转变。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搭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人才政策实施平台,鼓励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深度介入政策落地。支持企业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对积极开展人才培育、引进工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项目优先申报等奖励,形成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助力” 的多元协同格局,让人才政策的实施更具活力和广泛性。

(二)创新“价值—成长—服务”三位一体激励范式

物质激励与精神赋能协同。实施“薪酬竞争力提升计划”,建立与京津接轨的薪酬调节机制,对关键岗位人才给予专项补贴。同步构建“工匠”荣誉体系,设立“产业创新勋章”,将技术突破成果纳入城市博物馆展陈,通过主流媒体讲好人才故事,增强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认同感。推行专业技术岗位“双通道”晋升制度,确保技术骨干在薪酬待遇、决策参与等方面享有与管理岗位同等权益。

发展平台赋能式培育。以重点产业链为依托,推动龙头企业联合国内顶尖院校等共建产业研究院,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技术攻关、产品升级全过程。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通过导师制、项目制等方式支持青年人才参与重大项目研发,形成“个人成长—企业增效—区域发展”的价值共生体。

创新创业孵化支持。打造 “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生态圈”,建设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人才创业项目提供场地支持、创业培训、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设立人才创业扶持资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给予种子轮、天使轮投资,同时引入创业导师团队提供全程指导,降低人才创业风险,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让人才在既能实现就业价值,也能成就创业梦想。

(三)打造区域协同的人才服务生态圈

深化京津冀人才协同机制。建立三地人才资质互认联盟,推行“一证通”制度实现职业资格跨区域认可。与京津社保部门共建流转衔接平台,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关系无缝转移。联合雄安新区打造“智能制造业人才培育基地”,构建“京津研发设计—中试转化—雄安应用场景”的协同创新链条,变区位劣势为协同优势。

构建全周期服务保障网络。规划建设 “人才服务综合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国际化学校,引进京津知名医院设立分院,推出“人才公寓 + 共有产权房 + 租房补贴”的安居组合拳,实现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服务“一窗受理、全程代办”。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完善公园绿地、文化场馆等公共设施,打造“15 分钟生活圈”,增强人才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幸福感。

跨区域文化融合交流。举办京津冀人才文化交流节、跨区域产业论坛等活动,搭建人才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三地人才在文化、思想、技术等方面的碰撞与融合。鼓励本地企业与京津企业开展人才交流互访、项目合作等活动,让人才在跨区域交流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加强本地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将特色文化融入人才服务的各个环节,增强人才对文化的认同感,使人才在跨区域流动中既能融入区域发展,又能感受到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

总而言之,人才发展的破局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粗放引才向精准育才转变,从单一激励向生态赋能转变,从属地管理向区域协同转变。本研究提出的分层政策体系、三位一体激励模型与区域服务网络,旨在打通人才“引育用留”的全链条堵点。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使人才真正成为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支点。

参考文献

[1] 钱野 , 陈兴泉 , 潘扬 .(2025). 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 —— 以 杭 州 市 为 例 . 科 技 通 报 ,41(02),117- 120.doi:10.13774/j.cnki.kjtb.2025.02.018.

[2] 胡薇 , 王彦超 .(2024). 高校智库人才激励制度建设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 高等教育研究 ,45(03),74- 80.

[3] 王琪 , 李德胜 , 刘子东 , 王晴 , 任静 .(2023). 沈阳市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03),81- 83.

[4] 李玉琪 .(2022). 辽宁省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激励现状及对策 . 企业科技与发展 ,(12),153- 155.

作者简介:刘广月(1993.4—),女,汉族 , 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2025 年度市科协科技创新课题《人才发展状况调查与激励对策研究》(课题编号:CZKX 2025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