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烟台海防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及开发模式研究

作者

邵虹 滕文祥 杨芹 孙铭浛

山东省烟台市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265500

课题名称《烟台海防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及开发模式研究》,编号:2024—HYWH—008

作者简介:邵虹 (1985.1-),女,汉族,本科,讲师,大学生思想教育

摘要:烟台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北方海防的重要门户。其丰富的海防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保卫家园的壮丽历史,也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烟台海防文化价值评估与开发模式的研究,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海洋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烟台海防;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开发模式

引言:

烟台海防文化价值评估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体系,全面挖掘和评估烟台海防遗存的文化价值。这些遗存包括海防设施、军事建筑、历史文献、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烟台海防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价值评估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烟台海防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烟台海防文化开发模式方面,我们需要探索符合烟台实际情况、能够充分发挥海防文化价值的开发路径。

一、烟台海防文化价值评估

烟台海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可小觑。海防遗存,如东西两炮台等,虽已失去原有的军事功能,但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却愈发凸显。这些遗存不仅是烟台海防历史的实物资料,更是我们了解近代海防思想、军事技术、地理知识乃至国际形势的宝贵窗口。通过对炮台选址、规模、火炮种类及数量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烟台海防在全国海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以及修筑炮台时所体现的海防思想和对国内外形势的应对策略。这些实体遗存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极大地增强了史料的可信度,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直观的历史素材。同时,结合烟台海防遗存产生的历史事件,特别是那些与反抗外敌侵略相关的英勇事迹,我们可以深刻剖析烟台当地人民的品格和精神特质,进一步理解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些遗存不仅让普通百姓能够直观感受历史,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实地参观和了解,人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先辈们在保卫家园、抵抗外侮过程中的英勇与智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1]。

因此,构建烟台海防文化价值评估体系,不仅是对这些历史遗存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烟台乃至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科学评估、合理保护、有效利用,我们可以让这些海防遗存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烟台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烟台海防文化开发模式

(一)东炮台

烟台东炮台作为近代海防工程的杰出代表,不仅是军事防御体系的实物载体,更是中国近代军事技术进步和地缘战略转型的重要见证。该炮台的建筑结构体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军事工程的高超智慧,其砖石结构的主体建筑以严谨的功能布局展现了当时军事防御的系统性思维。长方形地下掩蔽部横跨60米、纵深40米,内部空间精心设计,从西至东依次布置副将办公处、提督办公处、指挥所、会客室、休息室和提督居住处,形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军事指挥中枢。值得关注的是,炮台内部的交通组织极其缜密,东西两侧各设通路,不仅连接主炮台和辅助炮台,还专门设计了紧急弹药运送通道,充分体现了军事工程的战术灵活性和战略预见性[2]。

克虏伯1880式210毫米海防炮的配置,标志着当时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这些炮台采用三角形排列的先进部署,炮架具备360度旋转能力,双层操作平台设计反映了军事技术的精密性。尽管无防盾设计,但通过高低机和方向机的巧妙安排,实现了火力的精确控制。210毫米分装炮弹集穿甲和榴炸两种类型于一体,有效射程高达8300米,最大射程逾万米,充分体现了当时海防artillery的尖端水平。辅助炮台配备的克虏伯1880式120毫米炮,射程达7200米,进一步强化了防御体系的纵深能力。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也折射出晚清时期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艰辛探索。

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东炮台的当代价值更为深远。博物馆化的改造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再利用,更是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与阐释。北方兵工厂复制的克虏伯大炮,通过实物展示,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触摸历史、理解军事技术演进的窗口。残存的日军碉堡遗迹,则为多重历史叠加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东炮台成为理解近代中国军事、政治、技术交错变迁的重要历史文本。这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不仅是对物质形态的保存,更是对历史记忆的延续与重构[3]。

(二)北洋水师采办厅

烟台的海防文化开发模式中,北洋水师采办厅无疑是一个极具历史价值与文化深度的关键节点。这座现位于烟台会英街的古老建筑,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北洋水师货栈”,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国近代海军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实物例证。

采办厅作为北洋水师的后勤物资供应中心,其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主体为三进六院的组合式四合院布局,共计76间房舍,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与当地普通货栈相似,但规模远超一般,因此得“货栈”之名。建筑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北面的平房与楼房供工作人员居住及办公使用,而南面则是一片开阔的大院及附属仓库和露天货场,这样的布局既便于物资的存储与分发,又确保了后勤工作的有序进行。采办厅的楼房设计独特,南北双面挑廊,一二层之间以外置楼梯相连,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大方,更在功能上实现了优化。工作人员在第三进的楼房回廊上,可以清晰地俯瞰南面的货场,无论是指挥进货、出货,还是进行安全检查,都极为便捷高效。这样的建筑设计与功能布局,充分展现了北洋水师在后勤管理上的智慧与远见。在烟台海防文化的开发模式中,北洋水师采办厅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更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中国近代海军的辉煌与沧桑,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4]。因此,在保护与利用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让这一海防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结束语:

烟台海防文化价值评估与开发模式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深入挖掘烟台海防文化的内涵,科学评估其价值,同时积极探索符合烟台实际情况的开发路径。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烟台海防文化将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为烟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参与到烟台海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来,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惠晓,程芷盈,陈晓鸿,等. 文化强市建设背景下汕尾明清海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J]. 客家文博, 2023, (02): 38-46.

[2]孔德静,王鹤,石少林,等. 明代环渤海海防建筑遗存与海上长城文化资源的文旅发展战略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 (08): 90-93.

[3]唐翔,王琼. 宁德海防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与保护 [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34 (05): 73-77.

[4]孙佳荀. 近代烟台海防遗存与文化 [J]. 国际公关, 2020, (02): 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