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邬琴
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 010000
一、引言
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以任务为导向,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并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逐渐进入了中职数学教学的视野。它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为学生搭建起了从理论知识通往实际应用的桥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通常对抽象、理论性强的数学知识缺乏兴趣,而任务驱动法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具体、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中。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布置“为校园超市制定商品销售与利润关系的函数模型”这一任务,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从而更愿意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改变以往对数学枯燥乏味的认知,提升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自主分析任务要求,规划完成任务的步骤,主动去搜集相关资料、探索数学知识来解决任务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进行“统计班级同学零花钱使用情况并分析数据规律”的任务时,学生要自己思考用何种统计方法、怎样整理数据等,这个过程不断锻炼着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中职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任务驱动法提供了各种真实或模拟的任务场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像在“根据校园绿化布局计算面积与所需材料成本”的任务里,学生要综合运用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方程等知识,切实提高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求。
三、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精心设计任务
1. 结合生活实际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来设计任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如在讲解数列知识时,可以设计“计算银行定期存款利息按不同存期的收益情况”的任务,使学生明白数列知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
2. 考虑学生能力层次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设计任务时要具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相对简单、操作步骤明确的任务,如“根据给定的坐标绘制简单的函数图像”;而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安排更具挑战性、需要深入探究的任务,像“利用函数知识分析某城市气温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中有所收获,获得成就感。
(二)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1. 任务布置与引导
教师清晰地向学生介绍任务背景、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针对任务中的重难点知识,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比如在布置“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测量校园内旗杆高度”的任务时,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函数的定义和相关公式,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构建测量模型,为学生顺利开展任务奠定基础。
2. 小组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分工协作,互相交流想法、分享资源,共同攻克任务中的难题。例如在进行“制作校园平面规划图(涉及几何图形应用)”的任务时,有的学生负责测量数据,有的学生负责绘制草图,有的学生负责运用数学知识计算面积等,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任务完成效率和质量。
3. 成果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完成任务后,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展示成果,分享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过程。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任务结果的正确性,还应涵盖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例如在“设计数学手抄报展示某一章节知识”的任务展示环节,教师对手抄报内容的准确性、排版的美观性以及团队合作制作的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让学生明确优点与不足,促进不断进步。
(三)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1. 利用信息化资源
借助多媒体、数学软件等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比如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几何图形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任务时,指导学生使用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使学生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便捷性,拓宽学习渠道。
2. 挖掘教材资源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案例和习题,将其改编成合适的任务。教材中的很多例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可以在其基础上增加实际背景,使其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任务。例如将教材中关于不等式的例题改编为“为学校活动安排合理的经费预算(涉及不等式应用)”的任务,让教材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任务驱
动教学。
3. 引入企业实践资源
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引入相关企业的实践案例作为任务资源。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入“根据机械零件图纸计算尺寸公差(涉及数学精度计算)”的任务,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工作中的数学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认同感。
四、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一)任务难度把控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有时候任务难度设置不合理,要么过于简单,学生轻易就能完成,无法达到锻炼和提升能力的目的;要么难度过高,学生望而却步,失去参与的信心。教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前充分调研、预估任务难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任务,确保难度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小组合作有效性问题
虽然小组合作是任务驱动法常用的形式,但部分小组存在合作效率低下、分工不合理等情况。个别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出现“搭便车”现象。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的组织和引导,在分组时注重学生的性格、能力搭配,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及时监督、干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三)评价体系完善问题
现有的评价往往侧重于任务结果,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思维发展、学习态度等方面关注不够。需要构建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除了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让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结论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升教学效果。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方法,包括精心设计任务、组织教学过程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优势。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反思任务难度、小组合作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任务驱动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助力中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萍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初一版 , 2022(9):11-13.
[2] 顾银丽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4(25):38-41.
[3] 李勤.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新课程研究,2023(30):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