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游戏中资源利用与教师指导的路径探索
胡淞溢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213000
引 言:
在幼儿园教育中,区域游戏因具有自主性,探索性,趣味性等特点成为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但目前,幼儿园区域游戏普遍存在着资源开发不充分、教师指导策略简单的问题。如何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增强教师引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文从资源利用和教师指导两个主要维度进行研究,探寻区域游戏优化的现实途径。
一、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概述
幼儿园区域游戏作为幼儿教育中的关键一环,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它依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与教育目标,精心构建起诸如角色扮演区、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探索区等多样化的活动区域。
例如,在角色扮演区,幼儿仿若一个“生活的小主角”,尽情模仿日常生活或想象中的角色,如在 “娃娃家” 里体验家庭生活,在 “小超市” 中模拟购物场景,在 “医院” 里扮演医护人员救助 “病人”。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这类区域游戏中,幼儿的语言表达频率相较于日常高出约 30% ,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显著锻炼。建构区中,丰富多样的积木、拼插玩具、磁力片等材料,激发着幼儿的创造力与空间想象力。幼儿园开展的建构活动中,幼儿利用积木搭建出的城市建筑群,不仅造型各异,还融入了交通规划等元素,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空间建构能力。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中资源利用的方法
(一)挖掘自然生态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是幼儿园区域游戏非常具有教育价值的“活教材”之一。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采集树叶,树枝,石头和种子等材料并将其纳入游戏区域。
例如,幼儿园在美工区举办了“树叶变了”项目活动 , 孩子们用形态各异,色彩各异的树叶通过拼贴和拓印来进行作品创作。根据活动结束后的反馈数据,大部分幼儿表示他们对使用自然材料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加,并且在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评估中,平均分数也提升了。在科学探索的区域内,教师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种植角中的植物生长,并详细记录其发芽、叶片生长等各种变化。这种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自然观察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另外,幼儿园可以举办户外自然探究活动,使孩子们在现实的自然场景中触土听风,体验到自然的奇妙之处,增进孩子们感知觉的发展和与自然之间情感的连接。
(二)巧思废旧材料再生
对废旧材料进行创意再生利用,既能培养儿童环保意识,还能启发其创新思维。幼儿园可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在幼儿园的建设区块,他们借助废弃纸箱建成了一个“城堡”,采用裁剪、组合再装饰,全新形状被赋予给了这些纸箱。在此次活动开展前后,幼儿空间构建与合作能力评估得到提升。在实施角色扮演的区域当中,采用旧布料制作形形色色的服装和道具,同时引导幼儿投身“时装秀”活动,这既增进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增进了他们动手实践的本领。研究数据凸显,在废旧材料游戏活动实施之后,原本仅 30% 的幼儿园资源再利用率,现已增长到 65% ,孩子们在游戏里展现创意思维的频率也上扬了 40% ,巧妙地利用废旧材料,为区域性游戏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融合数字虚拟资源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字虚拟资源给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开展带来了全新变化。幼儿园可利用教育类 APP、互动投影、虚拟现实(VR)等技术,丰富游戏体验。例如,在语言区运用绘本阅读类 APP, 其生动的动画、配音和互动游戏,使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 35% ,词汇量测试平均得分提高 10 分。某园将 AR 地球仪引进科学探索区,孩子用手机扫描就可以看到星球运转和地理地貌的 3D 动态画面,根据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评估,幼儿在地理知识的掌握上有了 22% 的提升。另外,将互动投影技术运用于建构区颇有效果,儿童所建构积木模型经由投影产生动态场景使得建构游戏更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与未参与该活动的幼儿相比,参与活动的幼儿在空间想象力的测评中得分提高了18% 。数字虚拟资源和区域游戏的结合,有效地拓宽了幼儿的学习范围。
三、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指导的路径
(一)动态观察精准定位
对教师而言,动态观察是把握幼儿游戏需求的核心要素。借助构建一个“数据化观察与行为解码相结合”的系统,能够为幼儿给予精准的指引。在创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采用带有便携性的观察终端和内置的幼儿游戏行为分析系统,将幼儿在区域游戏期间的行为,细致地划分为探索、合作、求助、冲突等16 个基本类别,也给各类别分别分配了有差异的权重分。
例如,在科学探索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后发现,一名幼儿在“独立探索”行为类别总持续时间占比为 78% ,而在“实验记录”这一行为范畴内,其出现频率仅达平均水平的四成,要是实验出现失败情形之际,显著表现出退缩的苗头,且重复失败的平均时间间隔减至 3 分钟。就上述出现的情况而言,教师规划了个性化的支持预案,一为在该地带建立起“试验记录分享墙”, 提倡儿童利用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实验情形;二是介绍诸如“双人互助实验卡”等物品;规划需合作完成的任务,按部就班地引导该幼儿参与交往。在两个月不间断的观察里,此幼儿的“合作行为”占比得到上升,而“实验记录”行为的出现频率也增加了。若实验未达成成功结果,主动探索解决方案的比例自 15% 上升到了 65% ,在科学探究能力评估的进程里,问题解决能力得分从基准线下方增加到平均水平上方 12 个百分点,这确凿证实了数据化动态观察在准确把握幼儿发展需求方面的效用。
(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缔造沉浸式跨学科情境,可深度点燃幼儿的游戏兴趣之火。幼儿园以“将来的城市实验室”为主题开展游戏活动,教师借由科学区,利用建构区跟美工区的联动,构建起一个虚拟的未来城市画面,幼儿要借助类似模拟太阳能发电的科学实验获取“能源”, 采用建构材料构建智能建筑,采用美工材料设计出城市标识。为增强作品呈现的真实感,教师采用增强现实(AR)这一技术,让幼儿扫描作品时能呈现动态光影效果及数据反馈,处在这种情境的时候,区域参与率从常规活动状态下的 45% 到了 82% ,幼儿于游戏中主动借助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平均每小时的频率为6.2 次,这明显比传统单一区域活动每小时的2.1次要多。更引人聚焦的是,当幼儿处于“提问 - 设计方案 - 验证结果”的完整探究环节里,其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优秀率实现了 27% 的显著跃升,切实表明了情境创设和技术融合对儿童高阶思维发展的促进意义。
(三)分层引导突破难点
利用“动态能力矩阵等”进行精准分层指导,能有效地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在数学区的“图形王国”比赛中,老师依据儿童早期的测评数据把图形认知能力分为基础认知,组合应用和创意设计 3 个等级,并设计对应难度的任务卡:初级任务要求识别图形并进行简单拼接;中级任务则需要使用各种图形的组合来构造规定的形状;高级任务鼓励独立设计功能性图形结构。老师给每一个孩子都配了一个“成长进度条”手环,用扫描任务卡上的二维码的方式来记录孩子的完成度,并由系统自动产生一条能力提升曲线。经过两个月的实施 ,73% 的初级幼儿能够完成中级任务,而高级幼儿的创意作品数量增加了40%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层次化的指导,幼儿在数学区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从原先的 12 分钟增加到了 25 分钟,同时数学思维能力的达标率也从 65% 上升到了 88% ,反映出分层策略在不同能力儿童中的准确支持作用。
(四)多元评价促进成长
打造“区块链添加上游戏评估”的体系,促使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价过程实现可视化。幼儿园把小朋友们在区域游戏里的表现(像,把同伴评价等加密成数据上传至区块链平台,建立不可篡改的幼儿成长档案,于角色扮演区“小小餐厅”赛事结束之际,幼儿借助平板为同伴服务意识评分,对沟通能力开展评分及留言,教师凭借专业知识对其开展发展性评估,父母可对家庭观察记录实时进行查看与添加内容。结合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自该评价系统引入以后,引入系统后,幼儿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时的积极性提高 60% ,且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频次,从每月2.3 次涨到了5.8 次,尤为凸显的是,经过对连续三月评估数据的对比分析后,教师发觉幼儿在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阶段,“同理心”维度实现了 18% 的增长,“自我管理”这一维度增长了 22 个百分点,此种多主体介入模式,采用数据留痕方式的评价模式在助力幼儿自我反思时,更为家园共育的成功实现给出科学依据。
四、结束语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资源的利用和教师的引导是互补的,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深刻的意义。对自然,废旧和数字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多元指导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为幼儿建构高质量的游戏环境。今后,需要不断探索资源的创新利用模式和个性化指导方法,使区域游戏更能适应儿童的成长需要,促进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毓婧 .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J]. 知识文库 , 2024, 40(18): 156-159.
[2] 沈佳丽 . 幼儿园区域游戏资源深度开发策略 [J]. 亚太教育,2024,(14):105-107.
[3] 朱玥 . 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实践措施 [J]. 家长,2024,(30):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