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滴灌条件下玉米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作者

张翠

西丰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铁岭 112000

引言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在灌溉和施肥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水资源浪费、肥料利用率低等。滴灌条件下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根据玉米生长需求精准供应水分和养分,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促进玉米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滴灌技术是指借助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至玉米根部,有效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损失,相较于传统漫灌,可节水 30%- 50% ,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对保障玉米种植的水分供应意义重大。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把肥料溶解于水中,随水滴施到玉米根系周围,让肥料能更精准地被根系吸收,避免了传统施肥中肥料挥发、淋溶等损失,使肥料利用率提高 20%- 30% ,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依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供应水分和养分,为其创造良好生长环境,促进玉米根系更好发育,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减少病虫害发生。此外,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减少了人工灌溉和施肥的工作量,降低了劳动强度,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2. 滴灌条件下玉米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关键要点

2.1 品种选择

在滴灌条件下实施玉米水肥一体化栽培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生产目标选择适宜的品种。建议选用生育期适中、株型紧凑、耐密植、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如“郑单 958”、“先玉 335”、“宁单 502”等,在生产中表现较为稳定。同时,所选品种应具备较强的根系吸收能力和良好的养分响应特性,以便更好地适应滴灌水肥精准供应的模式,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产量潜力。此外,还应结合病害抗性、机械化收获适应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品种在高效栽培体系中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2.2 滴灌系统安装

根据种植面积、地块形状、地形坡度及水源位置等因素进行系统规划设计,通常主管道沿地势较高处布设,支管道平行于种植行,滴灌带间距一般设置为60 cm,滴头间距控制在30 cm 左右,流量约为 2L/h ,以确保灌溉均匀性。设备选型方面,应选用耐腐蚀、抗堵塞的滴灌管和精准施肥装置,同时配备网式或叠片式过滤器,防止杂质堵塞滴头。系统安装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各管道连接紧密、密封良好,滴灌带铺设平整,滴头出水均匀一致。安装完成后需进行试运行,检查水泵、过滤器、施肥器等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稳定、供水连续,为后续精准灌溉与施肥奠定基础。

2.3 土壤准备

在完成滴灌系统安装后,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做好土壤准备工作。种植玉米前应进行深耕整地,一般耕深控制在 25~30 cm,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为玉米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在深耕过程中应结合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每亩施用农家肥 1.5~2 吨,并配施适量化肥,如磷酸二铵 10~15 kg/ 亩、氯化钾 5~8 kg/ 亩,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确保玉米生长前期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

2.4 播种

完成土壤准备和基肥施用后,即可进入播种环节。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所选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通常在地温稳定通过 10C 以上时开始播种,例如在黄淮海地区多选择 4 月下旬至 5 月初,东北地区则集中在 4 月中旬至 5月上旬。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 3~5 cm,行距 60cm ,株距依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调整,推荐种植密度为 s,500~6,000 株 / 亩,以保证群体结构合理,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资源,实现高产稳产。

2.5 肥料选择与施用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科学的肥料选择与施用是实现高效栽培的重要保障。应优先选用溶解性好、杂质少、养分含量高的水溶性肥料,如大量元素水溶肥(N-P₂O₅-K₂O 比例常见为 20-20-20 或 19-19-19),以及含中微量元素的复合水溶肥。施肥方案应根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需肥规律制定,通常分为苗期(出苗后 15~20 天)、拔节期(第 7~8 片叶展开)、大喇叭口期(第 12~13 片叶展开)和灌浆期四个关键时期进行追肥,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随水滴施,每次施肥量控制在 3~5kg/ 亩,避免一次施肥过量造成烧苗或养分流失。

2.6 水分管理

依据玉米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特点和土壤墒情,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例如,在苗期适当控水有利于促进根系下扎,减少无效消耗;拔节期至抽雄期为玉米需水高峰期,此时若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 60%,应及时灌溉,防止“卡脖旱”影响授粉结实;灌浆期仍需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籽粒充实。滴灌条件下,建议每次灌溉量控制在 15~25 m³/ 亩,整个生育期总灌溉量控制在 200~300 m³/ 亩,可通过安装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结合气象数据动态调整灌溉时间和水量,实现精准高效用水。

2.7 病虫害防治

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病虫害防治也是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农业防治方面,应优先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如“郑单 958”、“先玉 335”等,同时实行合理密植和轮作制度,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减少病虫源。物理防治可采用太阳能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设备诱杀害虫,降低虫口密度。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应适时开展化学防治,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防治玉米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叶斑病可用苯醚甲环唑乳油,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施,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同时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作业,确保防治效果和人员安全。

3. 滴灌条件下玉米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的后续管理与技术优化

在完成滴灌条件下玉米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关键要点的实施后,需进行后续田间管理与技术优化。第一,在田间布置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站和养分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土壤墒情、养分动态及作物生长信息,为精准调控水肥提供数据支持。第二,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灌溉和施肥方案,例如在大喇叭口期依据叶面营养检测结果调整追肥种类和用量,在拔节期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化调整滴灌频率和水量。第三,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远程控制灌溉启停和施肥比例调节,提高管理效率和操作精度。第四,结合数据分析和田间反馈,持续优化水肥配比和施用时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人为误差,增强技术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通过以上措施,推动玉米生产逐步向标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结束语

滴灌条件下玉米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节水、节肥、增产、提质等诸多优势。通过合理选择品种、科学安装滴灌系统、精准进行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能够充分发挥该技术的潜力,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今后的玉米种植中,应加大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牟访 . 甘肃河西地区滴灌玉米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8.

[2] 李霞 , 孙爱玲 . 温泉县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J]. 农村科技 ,2020,No.413(05):17-19.

[3] 宋 凤 鸣 . 玉 米 滴 灌 水 肥 一 体 化 技 术 分 析 [J]. 新 农业 ,2021,No.943(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