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护对策研究
于海涛
大安市国有林总场 131300
引言
国有林场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等多重功能。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有林场面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退化、灾害频发等多重挑战。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生态价值认知、技术体系构建、政策支持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四个维度展开研究,旨在为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护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国有林场生态价值认知的深化
国有林场的生态价值不仅体现在森林覆盖率等直观指标上,更体现在其作为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的核心功能。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降低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例如,在干旱地区,森林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缓解旱情;在湿润地区,森林能够通过拦截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涝风险。此外,森林还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
从经济价值维度看,国有林场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以碳汇交易为例,森林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的碳汇资源,可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森林旅游、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为国有林场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当前国有林场的生态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知,部分地区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因此,亟需通过科学评估与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对国有林场生态价值的认知水平。
二、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的构建
(一)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应用
生态修复是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任务。针对退化林地,需采用“封山育林 + 人工促进”的复合修复模式。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通过种植耐旱树种、铺设保水材料等方式,提高植被成活率;在土壤贫瘠地区,可结合生物炭改良、菌根技术等手段,提升土壤肥力。此外,无人机监测与遥感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对修复效果的动态评估,为后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路径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从物种保护与生态系统保护两个层面入手。在物种保护方面,可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人工繁育等方式,保护濒危物种。例如,针对某些珍稀树种,可建立种子园或母树林,确保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需构建“核心区 + 缓冲区 + 试验区”的空间保护格局,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同时,利用红外相机、声学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的实时监测。
(三)灾害防控技术的智能化升级
森林火灾与病虫害是国有林场面临的两大灾害风险。在火灾防控方面,需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控等手段,实现火情早发现、早处置。同时,推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通过种植耐火树种形成天然屏障。在病虫害防控方面,需建立“监测预警 + 生物防治 + 化学防控”的综合防控体系。例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技术,实现对害虫种群的精准控制;通过释放天敌昆虫,实现生物防治的可持续性。
三、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
(一)政策法规的协同创新
当前,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涉及林业、环保、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政策法规存在交叉与空白。例如,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与方式差异较大,导致保护成效参差不齐。因此,需通过立法明确国有林场的生态保护责任与权益,建立跨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同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将森林碳汇、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纳入补偿范围,确保保护者得利、破坏者受罚。
(二)资金保障机制的多元化
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当前,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渠道单一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需探索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例如,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生态保护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市场化手段,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此外,还需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资金投向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
(三)科技支撑体系的强化
科技是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驱动力。当前,需加强林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合作,围绕生态修复、灾害防控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耐旱、抗病虫害的优良树种;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森林经营方案。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应用。
四、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
(一)公众参与意识的提升
公众参与是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当前,需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宣传,普及森林生态知识;通过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方式,培养公众的生态责任感。同时,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二)公众参与渠道的拓展
公众参与需通过制度化渠道实现。例如,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组织公众参与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等活动;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公众对生态保护政策的意见。此外,还可探索“企业 + 社区 + 林场”的合作模式,鼓励企业通过捐赠、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生态保护。
(三)公众参与效果的评估
公众参与的效果需通过科学评估进行反馈。例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公众对生态保护政策的满意度;通过监测指标的变化,评估公众参与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公众或组织给予表彰与奖励。
结论
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生态价值认知、技术体系构建、政策支持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四个维度协同推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对国有林场生态价值的认知,推动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防控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完善政策法规与资金保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网络,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监督的共治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有林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护的科学化、系统化和长效化,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咪 .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国有林场经济创新发展 [J]. 大众投资指南 ,2024,(23):21-23.
[2] 李晓瑞. 基于国有林场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D]. 安徽农业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