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管理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王发成

兴安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7400

前言

随着公共卫生需求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疾控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防控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培训、推进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疾控效能的关键路径。本文基于公共卫生管理理论,系统分析当前疾控体系运行中的瓶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升疾控物资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认真攻克的主要问题,如储备内容配比失衡、布局不合理、调配缺少规范等,这对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响应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应实施常态化、精细化、智慧化的技术配置方式[1]。

首先,通过强化储备体系制定方面的比例分配,主要结合区域社会人口分布状况、地区公共卫生特点、过往公共事件应急保障要求、区域周边环境等要点实施配置比例调整,完善对各类应急保障产品的储备。

其次,要做好物资调集工作,需要开展有效的协同配合。要健全统一联动的跨部门、跨辖区协同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动态物资联动保障体系。建设一个统一下的信息平台,让应急需求、库存在库情况、运输情况等与应急密切相关的数据能够互联互通、随时掌握应急需求和响应。

最后,要调动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物资的动态监测、应急资源需求预测、应急保障资源及物品调配等工作态度,并定期开展模拟演练和考核,形成既懂公共卫生又懂物资保障的专业队伍。

二、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强化卫生管理专业能力

我国卫生系统普遍存在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缺乏、人才结构老化、自身科技水平较低、特别是新技术和方法在新突发传染病预警、大数据信息处理、公共卫生应急应对等工作中的应用方面较为匮乏等方面问题。为此,亟需建立健全全方位、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提高疾控机构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培训内容上,在强化调查方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传染病监测、实验室检验技术与方法、应急事件处置及管理能力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对公共卫生政策和公共卫生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的解读与研判能力、数据处理和信息化与云平台建设与应用能力以及健康教育能力和健康促进、疾病防控策略与公众健康风险传播与健康风险交流能力的培训;培训形式上,侧重于理论加实践,采用教学式、情景模拟式、案例式、桌面推演式等形式。

此外,构建分层分类培养机制,分省、市、县不同层面疾控人员以及实验室检测、现场流调、风险评估等不同岗位,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成效考核机制,定期评价学员知识掌握度和实际操作水平,提高培训质量。在人才激励方面,应优化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通道,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采取设立专项人才计划、提供国内外进修机会等方式,激发疾控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为疾控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构建智慧监测平台,推动数据驱动决策管理

信息化是提高疾病监测能力的重要保障,通过搭建智能监测平台实现动态捕捉、分析疾病数据以及及时预警,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疾病相关数据支持;智能监测平台的构建需遵循标准化、网络化、互联互通,将医疗卫生、实验室、社区等信息源整合,形成完整的疾病监测体系 [2]。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规律,提高疾病早期发现的科学性。

要进行数据化的管理决策,就应该建设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数据质量标准,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构建数据智能模型,让疾病的预警能够及时准确生成,同时建设数据安全,做好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让安全审核实施,确保不同的账号能够在平台上实现登录。要让智慧监测能够有机地和现有的信息系统有效融合,减少重复投入,提高数据的有效利用率。要采取数据共享进行协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达到科学和准确的疾控管理的水平。智慧监测是疾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关键任务,通过数据信息的依托和技术的应用,对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困境等能够迅速找准数据化的信息识别,并开展数据化分析研究,从传统意义中的被动处理发展成为智慧的、主动的介入和处理。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智慧监测三个维度探讨了疾控中心卫生管理效能提升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可以提高物资使用效率,完善人才培训体系能够强化专业能力,构建智慧监测平台有助于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三者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共同构成提升疾控管理效能的系统化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亚兰 , 唐喆 , 刘芳芳 , 等 .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模式探析 [J]. 现代医院 ,2025,25(06):954-959.

[2] 杨文亮 . 疾控机构与卫监机构整合重组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例 [J]. 中国卫生人才 ,2025,(0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