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沫若红色文化的小学“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探析

作者

毛静云

乐山市沙湾小学614999

引言

沫若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蕴含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独特价值,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将沫若红色文化融入行走思政课堂,能让学生在行走体验中感受革命精神接受情感熏陶。聚焦沫若红色文化与小学思政教育融合现状,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旨在构建富有时代特色思政教育新模式,为红色基因代际传承提供可行方案。

一、沫若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堂的现实困境

当前沫若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堂面临诸多挑战,表现为教学形式单一且资源利用不充分,传统教学多局限于课堂讲授或观看影像资料,缺乏情境创设与互动体验使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将沫若红色文化片段化处理,未能系统挖掘其中蕴含革命精神与思想内涵导致教学效果表浅,部分学校虽然组织参观红色遗址或博物馆活动,但缺乏前期铺垫与后续深化造成走马观花现象学生获取知识浅层次,感悟体验不深刻难以形成持久影响。

另一困境体现在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不足与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方面,小学教师对沫若红色文化探究不够深入,专业知识储备欠缺难以准确把握其思想精髓及育人价值,授课过程中容易流于表面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校课程体系中沫若红色文化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规划未能形成完整育人链条,跨学科融合不够语文学科占比过重,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渗透不足限制了学生多元感知与全面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衔接不畅也制约了行走思政课堂实施效果。

二、丰富沫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路径

沫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需秉持多元整合理念立足课程标准融入教学实践,小学思政课堂可通过情境创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具体体验教师应深入挖掘沫若作品背后革命情怀与爱国精神,提炼适合儿童认知水平核心价值观念,走出传统教室空间限制,构建行走课堂模式让红色文化融入生活场景。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沫若生平故事动画短片,设计情境体验游戏让学生探索历史,推动校际联动机制建设与博物馆、纪念馆建立长效合作关系,邀请专业讲解员进校园提升教学专业性。鼓励学生采访社区老人收集整理沫若轶事编写校本读物,组织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诗词朗诵会、情景剧表演等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引导家长陪伴孩子参观红色基地,共读沫若作品增强教育影响力。

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热心人》一课教学中,教师巧妙融入沫若红色文化元素设计沫若心系民众主题活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郭沫若关心民众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史料,汇编成绘本。课堂上播放精心制作微视频展示郭沫若在战争年代组织医疗队救助伤员、创办平民学校普及文化知识感人事迹,随后设置情境模拟环节学生分组扮演医疗队成员,现场演绎救助伤员场景体验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精神。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社区开展小小热心人实践活动,为独居老人送去自制贺卡与手工作品朗诵郭沫若爱国诗篇,返校后组织沫若精神我传承主题讨论鼓励学生分享感悟,引导理解热心助人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革命先辈崇高品质。通过此次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理解课本知识,更感受沫若红色文化内涵,从小事做起将热心助人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知行合一教育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沫若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创新举措

构建沫若红色文化育人体系需要整体规划系统设计,注重实践导向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学校可建立沫若红色课程矩阵将思政课程作为主渠道,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创设行走思政课堂需打破空间局限建立校内微型展馆与校外研学基地联动机制,让学生行走于实境中感悟革命精神。可开发沫若红色文化成长地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阶梯式学习内容,低年级侧重故事感知,中年级注重事迹探究,高年级强调精神领悟实现螺旋式上升。推进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寻访沫若足迹探究活动,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制作专题报告培养探究能力。构建评价反馈机制设计红色文化护照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建立成长档案袋展示学习成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赴红色基地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建立学科教师协同备课机制跨学科设计综合性教学活动,联合家庭社区力量邀请革命后代进校园讲述亲历故事,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扩大育人空间形成合力。

三年级下册《请到我家乡来》一课中,教师创新设计沫若与家乡主题教学活动,将爱家乡情感与红色文化教育巧妙融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郭沫若曾到访家乡或描写家乡风光作品建立线上资源共享平台。课堂伊始教师播放精心制作微视频展示郭沫若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奔走呼吁感人事迹,随后引导学生朗读郭沫若赞美家乡诗篇品味文学大师笔下家乡美景,组织小小导游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导游角色,向郭沫若介绍家乡新变化融入革命先辈建设家乡历史故事。课程延伸阶段学生分组制作家乡红色地图标注重要革命遗址与郭沫若足迹,并设计参观路线邀请其他班级同学共同体验,通过此次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增强爱家乡情感,更深刻理解革命先辈热爱家乡情怀,把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情感认同与价值引领双重育人目标。

结论

沫若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行走思政课堂实践探索过程中,需直面现实困境,创新资源开发路径构建科学育人体系,通过系统规划与多方协同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知行合一教育目标。此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家国情怀,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推动沫若红色文化教育走向深入,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潇 .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 2025(9).

[2] 王少辉 .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路径探索 [J]. 中小学校长 , 2024(10):38-40.

[3] 赵菊 . 基于红色文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 2022(6):4.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2023 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资助课题《基于沫若红色文化的小学“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SZQ2023027 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