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中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应用与效能评估
曹印隆
中共五原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015100
引言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与软件应用的研发,世界迎来了智能革命的浪潮。1956 年,“人工智能”一词横空出世,在计算机科技领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 年,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助力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方案,将人工智能技术拔升到国家战略布局关键一环的高度,出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大讨论。随着电子工程正向着智能化演进,人工智能算法成为设计、生产的降本增效手段。然而,电子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存在包括缺乏跨场景通用性、综合协同设计难度大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算法落地的阻碍,本文围绕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子工程中的优化应用,主要探讨其应用价值和现实局限,提出优化方法和评估方法,以期为人工智能算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提供实践性参考,促进人工智能和电子工程的深度融合。
一、电子工程中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的应用价值
在电子工程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其最终目标是让设计、生产、管理等各环节变得更“聪明”。不再是依靠固定的具体规则或靠人数众多的“流水民工”反复试错,人工智能的算法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自主学习规律,实现“自动优化”。例如芯片设计阶段,按照传统方法,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手动调整参数,费时费力。而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后,可以模拟不同参数组合的效果,自动搜索保证性能、低耗、少占面积等多重目标的最优方案,大幅压缩设计迭代周期,提高设计效率。
人工智能算法还可以在运行过程“实时感知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在电子设备的电源管理模块中,人工智能的算法可以感知系统负载、温度等参数的不断变化,实时调整供电策略,在保证稳定输出的前提下实现最高能效比。在复杂的制造环境中,人工智能的算法可以“预知”设备的“故障点”,进而自动调整生产流程,大幅降低停机带来的损耗,同时也保障产品良率。人工智能带来的这些智能化能力,将推动电子工程向更高效、更稳定、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二、电子工程中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应用现状
(一)智能设计优化存在场景适应性瓶颈
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子工程领域已实现如电路拓扑结构生成、电磁兼容 (emc) 参数寻优等任务的广泛应用。通过对设计空间参数组合的探索,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达成既定优化目标,大大解放了繁琐漫长的迭代过程。但上述优化大多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和设计目标,当需求改变或产品面临新的使用场景时,往往导致算法优化方案难以自然迁移。例如,针对工业强电磁干扰场景优化的方案直接用于医疗低噪声场景时,其效能将大打折扣。这种依赖历史场景数据所固化的经验知识带来的适应性局限,是算法从场景孤岛向跨领域协同优化拓展的症结所在。
(二)检测诊断智能化仍需突破认知盲区
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子产品的缺陷检测、故障类型预测和成因分析等任务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图像识别、异常模式挖掘等技术优势,实现了对微小的故障信号的捕获。但算法的识别规则本质上来源于对历史观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当面对相互作用的复杂电子系统诱发的罕见故障模式,以及新元件引入的前所未有的失效机理,现有的算法“认知库”难以覆盖未知的“认知盲区”。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智能监测预警在复杂、新型电子系统中的的可靠应用,需要从策略层面引入能力增强机制以应对未知挑战。
三、电子工程中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应用策略与效能评估
(一)构建面向动态复杂性的多目标优化框架
传统静态优化难以适应电子系统实际运行中面临的动态复杂性挑战。突破路径在于实现多参数 ( 物理量 ) 动态优化体系,涵盖性能目标( 如信号质量)、约束条件( 如散热上限)、与长效损失( 如器件的老化速率 ) 等多目标的综合考虑,形成智能动态决策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数据中心高密度电源系统的动态调控中,不仅要满足输出功率水平,还要兼顾当前温度分布和关键器件寿命的累计损耗,动态控制风冷转速、供电模块的切换以及负载分配策略,实现系统长期的高可靠性、高能效和低成本的平衡。
效能评估核心在于证明系统是否在多目标互相制约的情况下,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这要求引入多维度综合观测体系,超越单一指标评价,全面涵盖运行表现、资源损耗、风险波动等。对于上述电源系统,除了统计平均能耗降幅,还应关注因调控策略带来的负载峰谷波动削减水平、热点异常发生概率变化,以及功率模块寿命增加成效。唯有不同观测结果的交叉验证,才能证明动态优化的总体成效。
(二)提升复杂未知场景下的模型泛化能力
要提升模型应对未知现实场景的能力,不能寄希望于单个模型海量训练获得的迁移能力。新的思路是分层构建知识迁移的算法框架:基础层聚焦学习共性规律,如从不同种类集成电路的测试日志中学习归纳故障发生时的共性特征;场景适配层为每种新场景设计知识迁移规则,如在车规电子场景中引入耐高温、抗振动约束要素。通过分层结构,可将工业电源模块的历史失效案例凝练的知识迁移过去,诊断卫星载荷中新型电源的异常,使历史经验支持新场景决策。
对于模型是否具备应对多变复杂现实的认知弹性,需要评估:跨场景任务测试集,要求算法在未知设备类型或未知异常模式中展示诊断精度;对决策依据进行可追溯性分析,如使用热力图找出算法预警某部件故障时所依据的信号和物理关联,检验逻辑可解释性;统计新环境下,模型部署后知识迭代频率和提升幅度,衡量持续适应能力。这种评估聚焦能力进化性,而不是静态的指标。
四、结束语
人工智能与电子工程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其应用价值的挖掘需要综合优化技术的支持。研究发现,针对场景化深度优化、构建多目标协同框架以及知识迁移等三个维度展开综合优化,可以破解当前局限,增强算法面对动态复杂系统的适应能力与可扩展性;相应的多维评估方法是证明优化价值的重要手段。通过轻量化学习模型、因果推断等技术突破,未来的算法将在速度、可解释性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初元鸽 , 陈燕芹 , 张芳 . 人工智能驱动的电子信息通信网络优化研究 [J]. 通信电源技术 , 2024, 41(6):188-190.
[2] 涂保卿 . 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技术探究 [J].Mechanical& Electronic Control Engineering, 2024, 6(2).
[3] 吕才娟 . 人工智能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