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速公路车辆逃费治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陈彬

广东江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广东中山 528412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8 万公里,连续十年稳居全球首位(交通运输部,2024 年数据)。伴随路网密度的提升与 ETC 技术的深度普及,高速公路运营效率显著提高,但逃费行为却呈现隐蔽化、规模化、技术化的新特征,逃费行为已从个体偶发转向组织化、链条化运作,甚至衍生出专业“逃费服务”黑色产业。逃费行为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更严重破坏运输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中江高速作为连接广东与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收费管理同样针对各类逃费行为日益严峻的问题,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采取一系列面临着多样化逃费行为的严峻考验。为了有效打击逃费行为,中江高速收费管理部门不断探索打逃手段,本文基以中江高速近两年查处的典型逃费案例,结合新型稽查技术应用实践,系统剖析逃费行为特征并提出治理对策。

一、高速公路逃费行为现状与危害

高速公路逃费行为导致年均通行费损失超 20 亿元(2024 年数据),并引发道路设施破坏、运输市场失衡及公共安全风险。2025 年数据显示,技术型逃费案件占比从 2019 年的 15% 上升至 42%,随着 ETC 普及率越来越高,逃费手段已从传统的物理逃费转向技术型、隐蔽性更强的数字化逃费模式,其中 ETC 设备篡改、路径屏蔽等新型手段占比显著增加。

1.1 物理逃费类行为

(1)换卡倒卡:通过中途交换通行卡缩短计费里程,典型案例显示跨省长途货车通过服务区组织化换卡,单次逃费金额可达5000 元以上。

(2)冲闯关卡:2022 年全国查处冲卡事件 1.2 万起,夜间发生占比 78% ,其中“跟车闯关”占 63% ,“暴力破杆”占 29% 。

(3)遮挡号牌:使用磁性贴牌、光学干扰膜等新型伪装工具,使车牌识别系统误判率达 42% 。

1.2 技术逃费类行为

(1)ETC 设备篡改:通过非法改装 OBU 设备实现“大车小标”,某稽查案例显示六轴货车使用三型客车OBU,单次通行费差达7 倍。

(2)路径拟合干扰:利用服务区非法调头制造路径缺失,配合虚假投诉要求最低费额收费,此类逃费追缴成功率不足 35% 。

(3)假冒优惠车辆:伪造鲜活农产品检测报告、军警证件等,某物流公司通过虚假绿通申报年逃费达120 万元。

二、典型案例分析

2.1 倒卡逃费:跨省团伙作案与隐蔽性升级

案例详情:2025 年 5 月山东籍货车团伙通过组织其他司机互换 CPC 卡,该车使用临时牌进行逃费,在中江高速驶出收费站时被现场工作人员查出,该团伙利用“专车送卡法”将短程的 CPC 卡转移至所逃费货车,缩短计费里程达70% 。

技术特征:依赖跨区域协作,通过物理换卡结合临时车牌或伪造车牌规避路径监控。

治理难点:跨省数据协同滞后,CPC 卡管理漏洞难以及时识别

2.2 技术型逃费:ETC 设备篡改与信号屏蔽

案例详情:2024 年某货运车主通过遮挡 ETC 设备信号,在长途运输中“跑长买短”,其司机利用锡箔纸包裹 OBU 设备,屏蔽门架计费信号后缴费,单次逃费近万元。中江高速稽查人员通过电话联系到该车主,并提供详细证据链,最终,车主主动向中江高速补缴其全部逃费金额。

技术特征:结合设备物理屏蔽与路径信息截断,干扰数据完整性。

治理难点:门架数据回传延迟导致稽查滞后,需依赖跨省数据拟合还原路径。

2.3 假冒优免车辆:绿色通道欺诈与证件伪造

案例详情:2025 年 4 月中江高速查获一辆二型货车,司机在车厢边缘摆放少量蔬菜伪装绿通车辆,内部混装生活用品,企图逃缴通行费。经多点查验,确认其逃费事实。

技术特征:利用政策漏洞,通过货物局部伪装与司机干扰查验逃避稽查。

治理难点:鲜活农产品界定模糊,人工查验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2.4 伪造绿通证件逃费

案例详情:2025 年 5 甘肃籍黄牌货车在中江高速站点申报绿通减免,现场查验人员发现其出示的证件字体字迹有所差异,随即拨打监控中心查询,经核实后确认该车使用的是假证件,中江高速稽核人员通过全国高速公路稽核平台,查询车辆在全国收费站使用假证的相关记录,逐一列出清单以及图片等证件链。最终追缴逃费2.5 万元,车主因使用伪造证件已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治理难点:目前查处的伪造证件与真实证件几乎相似,现场辨别难度高,需要查验人员具备火眼金睛。

三、逃费行为治理对策

3.1 数据驱动稽查:构建全路网动态监测体系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门架交易、车牌识别、ETC 记账及北斗轨迹数据,建立“一车一档”动态数据库。例如,近年来中江高速通过 GIS 地图拟合还原屏蔽信号车辆路径,追缴效率提升 40% 。

智能风险预警: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逃费特征模型,如路径偏差率 >30% 、车型轴数异常等自动触发稽查。

3.2 技术防控升级:阻断软硬件漏洞

ETC 防篡改技术:推广 OBU 设备双向认证机制,2024 年河北试点“动态加密标签”,有效遏制设备非法刷写。

AI 视频稽核:应用行为识别算法,实时监测U 型掉头、跟车冲卡等异常行为。2025 年湖南长张高速通过AI 识别服务区倒货行为,追缴金额超百万元。

3.3 法律震慑

明确刑事追责标准:依据《刑法》第 266 条诈骗罪及第 267 条抢夺罪,对逃费金额超 5000 元案件提起公诉。建立“黑名单”全国共享平台,2024 年中江高速通过发送律师函追缴各类逃费车辆,成功追缴金额累计4.24 万元。

3.4 优化政策与公众教育

绿通查验标准化:推行“多点开箱 + 货物称重比对”制度,2023 年广东试点绿通车辆预约申报制,虚假申报率逐步下降趋势。

信用联合惩戒:将逃费记录纳入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限制高速通行优惠资格。

四、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建

4.1 完善法律规制体系

建议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明确刑事立案标准,建议参考《网络安全法》建立电子证据采信规则。

4.2 创新技术防控手段

(1)研发量子加密 OBU 设备,2024 年某省份试点数据显示设备篡改成功率降至 0.3%。(2)建设车路协同稽查系统,通过V2X 通信实时核验车辆信息。4.3 构建信用惩戒机制(1)建立全国高速公路用户信用档案,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道路通行限制。(2)推行信用通行制度,信用优良用户享受快速通道服务。

五、结论

治理高速公路逃费行为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完善、社会共治的协同推进。通过建设智慧稽查系统,可将逃费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5% 以上,追缴效率提高60%。建议加快《公路法》修订进程,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收费稽核大数据平台,最终形成“不敢逃、不能逃、不想逃”的长效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