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教学中多站式考核(OSCE)的应用与改进策略
王媛媛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21000
引言
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在急救护理教学中,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专业技术的精准执行和现场协调能力的多维要求,单一的理论考试显然无法全面、有效地评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亟需引入更加科学、全面的考核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并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多站式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因其结构合理、评估客观、内容丰富而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被誉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急救护理教学中,OSCE 能够通过多情景、模块化的设置,对学生进行实战化、系统化评估,弥补传统考试的局限,为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提供新路径。然而,OSCE 在我国护理院校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标准化流程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培训不充分等诸多现实问题。本文在梳理 OSCE 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于急救护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分析其应用效果,评估存在的短板,并从考站设计、师资培训、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为其优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OSCE 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一)OSCE 的结构特征与评估优势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简称 OSCE)起源于20 世纪 70 年代,最初由 Harden 教授提出,旨在提高医学教育中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效率与科学性。OSCE 由多个结构化考站组成,每个考站设置一个明确的临床任务,内容涵盖测量生命体征、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路、进行病情评估、患者沟通、团队协作等。学生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考官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分。
与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主要考查理论知识不同,OSCE 更注重对学生临床实际能力的全面评估,体现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它通过高度标准化的任务设计和评分机制,确保了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可比性。此外,OSCE 考核的不仅是知识点的掌握,还包括操作的准确性、细节处理能力、应变反应、沟通技巧和职业素养等多维能力。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尤其适合用于高要求、高风险的急救护理教学场景,为学生未来进入临床一线工作提供有效的能力验证平台。
急救护理教育的实践导向与能力需求
急救护理作为护理学科中对临床时效性要求最高的领域之一,其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实践导向的过程。在实际医疗环境中,急救护理人员需面对突发、复杂甚至危及生命的病情状态,因此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技术操作能力、迅速准确的临床判断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传统课堂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虽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在情境模拟与技能训练上存在明显局限。
为弥补这一不足,急救护理教学亟需一种能够贴近真实临床环境、体现操作路径与流程的教学与考评工具。OSCE 凭借其任务导向明确、操作标准清晰、流程模拟真实的特点,成为急救护理教育中的理想选择。通过模拟各种紧急医疗场景,OSCE 让学生在实战情境中进行判断与处理,促使其在高压环境下锤炼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尤其是在训练学生多任务处理、信息快速整合和决策执行等方面,OSCE 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有效缩小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鸿沟。
(≡) )OSCE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将OSCE 系统性地引入急救护理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首先,它对教学设计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在设计每一站任务时精心融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科学安排任务内容、流程步骤和评分细则。这种反向设计的过程促使课程内容向临床实用性和综合性靠拢,推动教学模式由“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
其次,OSCE 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在考核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面对复杂问题,暴露出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考后则可以通过标准化评分结果和考官反馈清晰地了解自身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策略。与此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反馈评估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调整教学安排,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优化。
此外,OSCE 通过引入结构化评分表和情景化模拟,进一步增强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性与互动性。学生在模拟真实患者的交流、处理突发情况等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技能水平,也增强了职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深度体验式学习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临床角色认知,推动其向高质量护理人才发展。
二、OSCE 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 )标准化考站的科学设计
在实施 OSCE 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计考站体系是确保考试质量的首要环节。考站设计应依据急救护理课程标准和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覆盖学生从基础技能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成长路径。基本操作型考站可设置为基础生命支持(BLS)、创伤评估与处理、气道开放与通气支持、静脉通路建立、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等项目,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操作流程的掌握及准确执行能力。而在综合评估型考站中,如多伤员分类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协作、现场沟通与决策等,则需评估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综合反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应变技巧。
考站应贴近临床实际,做到任务设置情境化、内容设计真实化,既提升学生临场感,也增加考核的挑战性与有效性。每一考站虽应具备独立性,能单独完成特定任务,但同时也应彼此衔接、逻辑通畅,共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能力评估模型,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
为增强考核场景的真实性,需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 SP)或高仿真模拟人设备,以还原真实病患特征与反应,提高学生的临床代入感。评分体系则需多维度覆盖,包括技术操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临床判断的合理性、沟通与表达的清晰度、情绪管理与人文关怀等方面。为保证评分的客观性与一致性,建议采用量化评分指标与行为描述性评语相结合的方式,明确每项得分依据,减少主观偏差。
师资队伍与考官系统的专业建设
OSCE 的成功运行依赖于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考官队伍。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急救护理理论与实践能力,更需深入理解 OSCE 的评估理念、考核流程及评分技术。为此,应建立系统化的师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学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 OSCE 考站设计原则、任务脚本撰写、评分标准解读、现场组织流程、标准化病人的使用、沟通技能评价技巧等,确保每位考官在实施过程中具备统一、精准的评价标准。
此外,为增强考核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可建立多元化的考官队伍结构,不仅包括教学一线的护理教师,还应吸纳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急诊医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评分。通过将教育视角与临床视角融合,既提升评分过程的科学性,也促进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深度协同,为学生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反馈与评估结果。
同时,为保障评分质量与公平性,可采用“双评”制或现场录像回顾机制,对评分结果进行交叉校验和后期分析,有效控制评分误差,持续优化 OSCE 质量管理流程。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提升教学评价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
三、当前OSCE 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设备与资源投入不足
尽管 OSCE 在理论上具备较高的教学适配性,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资源紧张、场地有限、设备匮乏等问题。部分院校缺乏独立的模拟实训室,难以满足多个考站同时运行的需求;模拟人价格昂贵,更新维护频繁,给学校经费管理带来压力。此外,考站组织过程对人力资源依赖较大,如考官、引导员、技术支持等岗位均需大量人员参与,管理与协调压力显著增加,制约了OSCE 的广泛实施。
(二)考站内容与临床脱节
部分 OSCE 考站内容设置未能紧贴急救护理的临床需求,存在知识点分散、情境不真实、操作流程简化等问题,导致考核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实际急救场景中的表现。同时,由于部分教师在考站设计上缺乏经验,导致任务目标模糊、评分标准宽泛,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重点,教师难以做到统一评判,从而影响考试信效度。
(三)学生心理负担较重
OSCE 形式新颖但节奏紧张,考核过程中学生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个操作任务,精神高度集中,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特别是在陌生考官与不熟悉环境下,一些学生表现不佳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心理适应能力较弱。此外,缺乏系统性反馈机制也会使学生难以从考核中获得成长性信息,影响学习积极性。
四、优化OSCE 应用的改进策略
(一)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考核平台建设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将信息技术融入 OSCE 管理与实施已成为提高考核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可建设集成化的 OSCE 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从考生报名、考站任务发布、考场调度、实时监控到评分统计与结果反馈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支持自动生成考核任务清单、调配考官与考生顺序、实时记录考核数据,显著降低人力成本与管理难度,提升操作流程的规范化与数据追踪能力。
此外,结合虚拟仿真(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可开发数字化虚拟考站,模拟如气道管理、创伤处理等高频高难度操作情境,既可在线自主训练,也能远程评估,缓解传统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考核模式多样化,推动急救护理教育向智慧教学方向发展。
(二)建立全流程教学反馈机制
在 OSCE 考核结束后,建立系统化的反馈机制是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反馈不仅应包括量化分数,更应结合行为表现描述、评分细则解释与个性化改进建议,为学生提供具体可行的提升路径。教师可通过个别面谈、集体讲评、小组反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度反馈,引导学生反思操作过程、明确短板、优化学习策略。如此,学生将从单一“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在不断复盘与调整中实现自我驱动式成长,形成“考核—反馈—提升”的良性教学闭环。
五、结语
多站式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评价,更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教学内容的深化。其以实践为核心、以能力为导向的特性,为提升护理教育质量、对接临床需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资源配置、考站设计与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不断优化考核机制、加强教学反馈、推动技术融合,OSCE 将在护理教育领域展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应以教育数字化为契机,强化课程与评估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使急救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更注重实效、更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为建设高水平护理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利洁 , 张妤 , 李娜 , 等 .OSCE 多站式考核中常见问题的教学反思与对策——以甘肃卫生职业学
院为例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3,(32):121-124.2. 马行凯 , 沈莉敏 , 陈瑶 , 等 .OSCE 多站式考核中心建设方案的探索与研究 [J]. 中国医药科
学 ,2022,12(04):179-181.3. 马莉 , 葛宝兰 , 耿荣梅 , 等 . 急诊主管层护士情景模拟联合客观结构化多站式考核体系的构建及
应用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21,38(10):20-23.4. 俞荷花 , 蒋卓娟 , 李阳洋 , 等 . 情景模拟培训联合多站式考核在 ICU 专科护士肠内营养相关知识
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8(12):1877-1880.5. 张叶 , 陈嘉 . 多站式考核在临床护士培训中应用效果的 Meta 分析 [J]. 中国老年保健医
学 ,2019,17(04):136-139.6. 刘芳 多站式考核在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 2018,15(32):130-131
6.刘芳,多站式考核在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