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车姝颖

齐齐哈尔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工教育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长期发展过程中,技工院校一直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的考验。技工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技术人才、满足于企业用工需求的艰巨又重要的使命。将现代技工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因地制宜、转变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采用多学制培养模式,加强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培育,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与模式已成为技工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技工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持续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不断增长,更加需要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这为技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高技能人才短缺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很大的人才瓶颈。

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时做出指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就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坚持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推动技工院校就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技工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我国技工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

二、技工院校学生群体概况及就业企业需求

当下技工院校招生对象有高中起点的高级工及初中起点的中级工,初中起点的占大部分。学生整体处于性格塑造期,自律能力较差、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能力有限、自主学习意识欠缺。企业需要在关键的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能解决生人员和生产现场操作的难题的熟练的专业技术人才,即高技能人才。

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办学要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技工院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因此,要提高培养质量,必须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技工院校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及时与市场对接。专业设置对接当地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岗位主导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

1. 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需具备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基于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将学生理论文化知识的欠缺,活用于实践操作技能中。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专业的局限,根据当前社会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经济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专业能力,突出实践技能的重要性。[2]

2. 课程体系要强调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并重。

课程体系分为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两部分。课程教学安排要层层递进,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展教学,理论教学、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一体。专业知识课程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分析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其对应的学习领域。

动手与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础和起点。现代技工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专业实训实践课程采取递进培养方式,分别是企业认知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业项目(课程)实训、关键技术(岗位)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方面构成。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工学一体”培养。

技工院校应该通过加大投入自建实训场地以及与企业携手联合办学等方式,保障每个专业都拥有自己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授课教师需掌握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演示“双技能”。充分利用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基础,推行“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校内实训设备配置以“工学一体化”理念为原则,在校期间需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

4. 因地制宜灵活开设多学制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教结合之路。

面对目前生源不足的困境,针对不同年龄段及层次的学生开设多学制培养模式,分别开设初级工班、高级工班、短期培训高级工班、中高职3+2 贯通班等,灵活的学制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突出培育初级、中级的学制,以高级工、高级技师与校企合作为纽带,培养面向实际岗位的短缺人才,通过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完善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向导,培养满足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积极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订单培训班”,毕业即就业。通过成立订单班,有目标的定向培养,既可以精简学生的学习课程,又能为企业输送对口紧缺人才。

5.“岗、课、证”融通培养模式为宗旨

通过与企业签订共建协议,企业为学生校外的实践性教学提供场所或岗位,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师傅指导,并尽可能顶岗实习。达到学生毕业就能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目标,力求本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符合岗位需求。同时针对技工教育的特点及学生的就业情况,在校期间即做好技能鉴定培训,达到国家技能及等级认定标准,做到“岗、课、证”融通。

6. 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学习后,进行国家技能等级认定培训并完成技能鉴定,毕业生颁发毕业证及国家技能等级认定证书。

7. 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及就业指导

高技能专业人才热爱本职工作,对岗位有着深厚的感情,甘于立足平凡岗位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技工教育要注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就业与创业观等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培育。正如大国工匠一样,不但传承了中国传统技艺、又钻研了高新科学技术,凭着对职业的专注和坚守,沉淀了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准、强烈而深厚的职业道德意识,用别样的风采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3]

综上所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技工院校应该不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佐英,王栋,骆美芝 . 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8 年第01 期

[2] 付兴宏,罗雨滋 .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J].辽宁高职学报,2013,(4):58-59.

[3] 喻林平,饶雪梅,李河水 .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经济研究导刊,2012,(6):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