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周丽秋 董海东
吉林省榆树市大岗中心小学 130407
前言: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之一,不仅起到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作用,还承担着文化精神传递、思维能力培养等责任。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出现,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倡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可以在亲切、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语言、应用语言。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效率,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语言实践空间,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激发学生兴趣。小学语文知识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时很难真正掌握。而通过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可以具象化语文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加强学生学习真实感。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构建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
第二,增强语文教学人文性。语文不仅是语言学科,更是人文教育重要途径。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旨在通过布置富有情感与意义的情景,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加强学生道德涵养与文化认同。通过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资源、理解规则,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目标从“知识讲解”转为“文化育人”。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活化学习情景,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将抽象化语文知识变得具象化,不仅能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感。通过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观察与表达,从而加强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以一年级上册《秋天》为例,教师就可以构建生活化学习情境。在课堂伊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如植物颜色变化、天气特征、植物变化等,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描写秋天的句子并自由讨论。通过这种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语文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生活体验感,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理解能力,还可以在体验中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抽象的语文知识难以理解,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加强知识与情感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知识。以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为例,教师就可以组织“包粽子”实践活动。在讲解课文后,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呈现包粽子的步骤。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如粽子叶、糯米、蛋黄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包粽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课文中所学内容描述操作步骤或感受,鼓励学生完整地进行表达。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讲述在包粽子中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案、心得感悟等。通过这一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地理解,还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加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
作业是巩固课上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设计生活化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还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将概念转为具象该收,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设计生活化作业,既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又能保证作业设计价值。以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生活化作业,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观察花园、公园、池塘等地荷叶的生长状态,通过绘画、写日记、拍照等方式呈现观察结果,并用课文中的词汇描述自己的感受。通过生活化作业的设计,学生可以进一步直观地了解荷叶的生长规律与自然美,还可以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与表达。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展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与局限性,还可以拓宽课堂边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彩军 . 引生活之源,促语文学习: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J]. 中学生作文指导,2022(7):110-113.
[2] 张淑焕 .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天津教育,2021(3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