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榫卯共育”:幼儿园家园协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

作者

刘欣娜

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幼儿园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其健全人格奠定的关键过程,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是核心途径。当前幼儿园与家庭在教育中常存在“围墙效应”,教育资源分散、理念不同步,难以形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合力。

基于此,本研究以“榫卯”结构为隐喻——幼儿园与家庭如同榫与卯,相互契合、互补支撑,构建五大主题实践模块,旨在通过家园协同,培养幼儿积极情感、健全人格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二、“榫卯”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

(一)漫萌·享生活,在陪伴实践中培育积极情感。

该模块以“三连心”为核心,通过家园协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创设真实的情感体验场景,培养其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

1. 实践探索,构建安全感:依托明府城地域资源,开展“鸢飞漫天筝齐鸣”“探秘科技馆”等活动。家长参与活动设计与实施,在亲子共同绘风筝、体验科技的过程中,幼儿在熟悉的陪伴者身边探索新环境,安全感逐步建立;“逛老街访名泉”活动中,幼儿在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引导下了解家乡文化,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2. 文化传承,滋养情感认知:联合社区开展“蜜语 509 感怀母恩”“访非遗之迩园有约”等活动。幼儿在为母亲制作礼物、穿汉服体验非遗的过程中,学会识别与表达爱;家长的参与让幼儿感受到情感的一致性,有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认知模式。

3. 安全教育,强化心理韧性:组织“参观消防队”活动,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消防知识、体验消防工具。在“零距离”接触中,幼儿对“危险”的恐惧转化为对“自我保护”的认知,增强了面对风险的心理适应能力,提升心理韧性。

(二)家园·助力波,在沟通合作中健全社会人格。

陈鹤琴曾言,幼儿教育需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合作方可成效。该模块通过多渠道沟通与多层次合作,为幼儿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促进其社会人格健全发展。

1. 多渠道沟通,同步教育理念:设置“园长接待日”“互动体验家长会日”“教师家访日”三大主题日。通过在线征集问题、现场互动体验、深入家庭访谈等形式,家长与教师就“幼儿情绪管理”“社交冲突处理”等心理健康相关问题达成共识,避免因教育方式差异导致幼儿心理困惑。

2. 多层次合作,塑造社会行为:组建“家委会”“伙委会”,家长参与幼儿园食谱改进、环境评价等管理工作;开展“家长义工”“家长护卫队”等活动,家长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幼儿在园生活。幼儿在观察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中,学习合作、沟通等社会行为,逐步形成亲社会人格。

3. 多元化评价,关注心理需求:通过幼儿成长记录册、班级调查问卷、园所活动评价等形式,家长参与幼儿发展水平与幼儿园工作评价。教师根据家长反馈,针对性调整教育策略,例如关注内向幼儿的社交需求,为其创设适宜的互动场景,实现“以评促育”。

(三)亲子·e 生活,在资源共享中优化心理环境。

借助“互联网 + ”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构建线上家园共育平台,为幼儿营造持续、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 搭建线上平台,共享教育资源:依托“家长空间”APP、“炉边时光”平台,创建线上资源库,推送“幼儿情绪绘本解读”“亲子心理游戏”等内容。家长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教师在线交流幼儿在家表现,实现教育的“无缝衔接”。

2. 创新互动形式,强化亲子联结:开设微信公众号“有声小剧场”,家长与幼儿共同录制故事音频;通过班级微信群分享“幼儿每日小进步”,家长在线互动点赞。线上互动不仅丰富了亲子活动形式,更让幼儿感受到持续的关注与肯定,增强自信心。

(四)节日节气·互筑爱,在文化浸润中培养心理品质。

以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为载体,通过家园协同的文化活动,培养幼儿感恩、坚韧等心理品质。

1. 节日活动,培育情感品质:国庆节开展“赞赞我的国”亲子故事电台、福卡制作活动,激发幼儿爱国情感;重阳节组织“暖娃行动”,幼儿为长辈制作礼物,感悟孝道;冬至开展亲子包饺子活动,在民俗体验中感受亲情温暖。这些活动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逐步形成感恩、共情等心理品质

2. 节气活动,提升适应能力: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春之声”“夏之乐”“秋之韵”“冬之悦”四大板块。“春分”亲子记录植物生长,幼儿学会观察与等待;“寒露”“童趣探霜”活动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观察“霜”,在探索自然变化的过程中,提升幼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五)知识·加油站,在专业赋能中提升教育实效。

通过家长培训与教师教研,提升家园双方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1. 家长课堂,普及心理知识:根据家长需求,开展“幼小衔接心理准备”“幼儿分离焦虑应对”“儿童心理健康保健”等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例如通过“积极倾听”缓解幼儿负面情绪。

2. 教师教研,强化专业能力:创设“王炸赞赞研”教研模式,开展“家园共育心理案例分享”“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等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儿童心理指导师培训,参与省级家园社协作育人课题研究。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确保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榫卯”结构家园共育模式,通过五大实践模块,实现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精准契合”:在陪伴中培育情感、在沟通中健全人格、在共享中优化环境、在文化中塑造品质、在专业中提升实效,有效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社区”在共育中的作用,例如联合社区心理服务站开展幼儿心理筛查与干预;同时深化“互联网 + ”技术应用,开发个性化的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实现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持续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筑牢“教育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