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创建整体意义,架构单元关联

作者

王芳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月亮湖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教学中强化素养立意,即需要教师在备课设计中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围绕主题意义生成单元学习任务,使学生不仅掌握单元内的基础音乐知识与演唱技能,更能够感知到音乐单元的人文教育意义,实现学习能力与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基于整体意义关联的初中音乐教学更突出结构化、整体性的特点,能够促进学生从单一的点状性思维转变为整体的结构化思维,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进行“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学习,使之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意境、感悟思想、理解文化。

一、建构单元关联,架构教学框架,浸润素养发展

单元整体教学的突出特点是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整合,教师需从宏观视角解读各课时知识内容的衔接和内在关联,将单元内容整理为系统化的知识与技能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呈现建构性的“新旧衔接,生成建构”。在基于整体意义关联的音乐教学中,首先要建构单元关联,架构教学框架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寻找作品之间的关联点,如知识与技能、音乐要素、情绪情感等,设置能够浸润素养发展的整体目标。

例如,《踏雪寻梅》是一首经典的学堂乐歌,以欢快的旋律展现赏梅时的喜悦。老师创新运用律动训练与铝板琴演奏,结合AI 技术构建沉浸式音乐情境,为二声部教学奠定基础。在合唱教学中,着重声音调控与情感传递,通过多维度实践提升学生音乐感知力。课程延伸环节通过视频素材,生动展现作曲家黄自的音乐教育贡献及其作品的时代影响力,深化学生的艺术理解与爱国情怀。

二、探索课程关联,助推要素理解,促进深度学习

在架构单元教学框架与整体教学目标后,要探索课程的内在关联,将各课时内容衔接起来,在层层递进的推进式教学中促进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知识、理解单元主题、发展音乐思维。这个过程以深度学习为统领,通过建立单元课程内容的“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教学结构,助推学生理解核心音乐要素、感知音乐特点,让深度学习真正落地,实现“教学”到“自悟”的转变。

例如,歌曲《化蝶》改编自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旋律优美哀婉,细腻讲述梁祝爱情故事,成为华语音乐经典。老师以“多觉联动与沉浸式体验”教学为特色,引导师生探索《化蝶》艺术。通过钢琴版《梁祝》引入故事,AI 数字人讲述传说,小提琴独奏视频让学生体验音乐魔力。学生通过歌唱模仿、使用纱巾感受节奏,演绎浪漫场景。课堂设有小组合作、轮唱、分组展示等互动环节,提升演唱能力,引导发现越剧唱腔元素。课后布置探索戏曲与音乐结合任务,旨在传承民族艺术。

三、设计变式创作,创生实践任务,实现经验迁移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需整合教学内容,根据音乐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感知、表现能力与文化理解三要素开展相应的单元活动,让学生以活动为支架主动进行音乐鉴赏、学唱表演与创意实践。整体意义关联下的初中音乐结构化教学中也要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歌曲的创编与演绎中,实现经验迁移,真正让知识、方法、思维、能力的结构化。

例如,执教《天山之音》第一课时《青春舞曲》。老师可以以维吾尔族“麦西来甫”舞蹈导入,通过“律美(节奏模仿)— 歌美(旋律学唱)— 舞美(律动创编)— 情美(文化共情)”四环节,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创编与歌舞乐融合表演中,感受维族音乐“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特质,将青春活力与民族风情巧妙交融。

总而言之,以 2022 版艺术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作为导向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指向结构化、整体性。教师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序列,关注文本与单元之间的关联,探寻音乐学习的规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关联、建立关联、运用关联,培养学生形成结构化学习意识。在基于整体意义关联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建构单元关联,架构教学框架,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设置教学目标,其次要探索课程关联,通过构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进行整体性、深度化的意义学习,最后要注重设计变式创作,创生实践任务,利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现经验迁移。

参考文献:

[1] 周洁 , 张晓东 . 大单元视域下初中音乐结构化学习路径设计——以重构单元“多彩的蒙古族音乐”为例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4,(07):23-29.

[2] 江茂琳 . 初中音乐课堂“音乐结构”趣味教学设计与探索 [J]. 中初中音乐教育 ,2018,(0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