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精细分类与动态监测

作者

张方洁

410825198511150021

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其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准确地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并实现动态监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土地利用分类与监测方法往往存在精度有限、分类不够细致等问题。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高光谱遥感具有超多的波段数,能够获取地物更为精细的光谱特征。这使得区分那些在传统遥感数据中难以区分的土地利用类型成为可能。例如,在城市中,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不同材质的建筑物和不同用途的土地在高光谱数据下可能展现出独特的光谱曲线。高光谱遥感数据还可以反映地物的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等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准确性。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处理算法的日益完善,高光谱遥感在城市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精细分类

(一)高光谱数据特征与预处理

高光谱遥感数据具有波段数量多、光谱分辨率高的特点,通常可达数百个连续窄波段,能够有效捕捉地物在不同波长下的反射特性。常见传感器如HyMap、AVIRIS 等覆盖了可见光至短波红外(SWIR)范围,具备较高的光谱分辨能力,从而显著提升地物识别的精度与细节表达能力。然而,由于传感器响应差异、大气传输效应及环境干扰等因素,原始数据往往存在辐射失真和几何偏差,需经过系统化预处理以保障后续应用的可靠性。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降维与去噪等关键步骤。其中,辐射校正旨在消除大气散射、吸收及传感器响应不一致性带来的误差,获得地表真实反射率;几何校正则通过地面控制点匹配与坐标变换,实现影像的空间精确定位,确保多波段数据的空间对齐。此外,鉴于高光谱数据维度高、信息冗余严重,常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等方法进行特征降维,在保留主要光谱信息的同时降低计算复杂度。针对数据中存在的高频率噪声问题,可结合小波变换、低通滤波或基于空谱联合的去噪算法加以抑制,从而提升数据信噪比与分类精度,为后续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精细分类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二)分类方法与特征提取

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精细分类中,分类方法的选择对最终分类精度具有决定性影响。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光谱特征的分类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基于光谱特征的分类方法主要依赖于地物在不同波段下的反射特性,包括光谱曲线形状、峰值、谷值及其变化趋势等。例如,最大似然法是一种经典的参数化分类方法,它假设各类别的光谱特征服从多元正态分布,通过计算每个像元归属于各类别的概率实现分类。该方法在类别分布规律性强、样本充足的情况下具有较好效果。而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光谱数据处理中,因其具有更高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分类灵活性。以支持向量机(SVM)为例,其通过构建最优分类超平面,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实现不同地物类别的有效分离,尤其适用于小样本、高维度的高光谱数据分类任务。在应用上述分类方法之前,通常需要进行特征提取与选择。特征提取旨在从原始高光谱数据中筛选出最具判别能力的信息,如光谱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波段比值、光谱角距离等,用于增强特定地物类型的识别能力。对于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裸地等人工地物,可提取其在特定波段范围内的反射率比值或光谱吸收特征,以区分不同材质类型并提升分类精度。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

(一)多时相高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

动态监测需要获取不同时间的高光谱数据。多时相高光谱数据不仅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过程,还能揭示地物光谱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精细分析提供时空支撑。在数据获取阶段,需综合考虑传感器类型、成像时间、大气条件及光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确保多时相数据之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例如,在开展年度动态监测时,应选择相同或相似参数配置的传感器在不同季节、典型气象条件下获取影像,同时保证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一致性,以避免因数据差异造成的误判。对于获取到的多时相高光谱数据,预处理环节至关重要。除常规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精校正外,还需重点进行多时相影像间的精确配准与光谱归一化处理。配准可通过基于控制点匹配或互相关算法实现亚像元级对齐,而光谱归一化则常采用相对反射率法或经验线性调整方法,降低因成像条件差异引起的光谱漂移。此外,还需考虑地形效应校正和阴影去除等进一步增强数据一致性的处理步骤,从而为后续变化检测和分类分析提供高质量、可比性强的多时相数据基础。

(二)变化检测算法与分析

变化检测是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监测的核心内容。目前,变化检测算法主要分为基于像元和基于对象的两大类。基于像元的变化检测方法通过逐像元对比多时相影像的光谱值差异来识别变化区域,常见的方法包括图像差值法、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以差值法为例,该方法通过计算两个时相影像对应像元的差值,并设定合适的阈值来提取变化信息,具有实现简单、计算效率高的优点。然而,该方法对数据的配准精度和光谱一致性要求较高,易受噪声干扰,导致虚警率上升。为克服上述问题,近年来发展了基于对象的变化检测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影像分割为具有语义意义的对象单元,并综合光谱、纹理、形状等多种特征进行变化判断。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影响,增强地物边界识别能力,从而提高变化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在完成变化信息提取后,还需开展系统性的变化分析,主要包括变化类型的识别(如从植被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变化区域面积统计、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及其与城市发展驱动因素的关系探讨。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进一步实现变化热点区域的空间可视化与定量评估,为城市扩展趋势预测、土地政策制定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结论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精细分类和动态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对高光谱数据的有效处理,包括特征提取、分类和变化检测等环节,可以准确地获取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信息并监测其动态变化。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高光谱数据的处理成本较高、部分算法的普适性较差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数据处理算法,降低成本,提高精度,以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参考文献:

[1] 李林超 , 钟良剑 , 苏庆 , 等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城市土地利用精细识别方法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25,60(02):326-335.

[2] 刘全海 , 鲍秀武 , 丁亚杰 . 基于 AIMS 的高光谱遥感在城市植被精细分类研究 [J]. 城市勘测 ,2024,(05):1-5.

[3] 胡 贝 . 基 于 遥 感 影 像 处 理 的 土 地 动 态 变 化 监 测 [J]. 北 京 测绘 ,2021,35(0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