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路径探索
刘世晴
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第一小学,622655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要求的不断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亟需突破传统边界,迈向融合创新的发展方向。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与统领性课程,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任务,更具备整合人文、科学与艺术等多元知识形态的天然优势。
1、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1.1 培养复合型思维
在教育信息化 2.0 与 " 双减 " 政策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融合创新态势。传统课堂侧重于对语言内容的分析解读,而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则是重构学科壁垒,侧重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以此为复合型思维培养拓展可能。这种思维模式要求学生整合多领域认知工具,在问题解决时展现分析研判与创造性输出的特质。如通过数字故事编创、语文与科学实验报告的整合、数据可视化阅读等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逻辑思维、信息整合与跨领域迁移能力的生成[1]。
1.2 激发学习内驱力
学习内部动力是学生自发学习、自主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实现深入学习的主要支撑,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尚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单一刻板、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法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字平台提供的个性化学习材料、交互式任务设定与实时反馈方式,能回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需要,提升其学习的自主性与获得感。
跨学科教学数字平台突破了“课本中心”与“课堂限制”,指引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寻语文价值,以语文课文为中心,设立主题学习项目,整合地理、人文、艺术等要素,运用虚拟现实(VR)、动画演示、语音辅助写作等技术支撑,提升了学生的沉浸体验与参与热情,使其在探索、合作与表达中获得情感共鸣与意义感,这种学习过程增强了学习体验的乐趣与实践性,也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案例
2.1 整合多模态资源,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
在数字教学持续发展的状况下,结合多样化资源成为实现小学语文跨学科结合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多样化教学侧重利用图片、音频、动画、立体模型等多元感知方式,提高学生的感官体验、理解深度,数字平台可以很好地结合文字、音频、视频、虚拟现实(VR)等资源类型,给语文教学带来更丰富的教学载体和表现方式,建立真实情境、沉浸式体验、多元互动、学习空间。
在教授《鸟的天堂》一课中,教师充分使用数字平台,将课文描述的自然环境利用 VR 技术具体呈现,利用虚拟现实方法再现课文情境,学生戴上 VR 设备进入榕树所处环境,亲自观察鸟类栖息、飞翔与活动的活动影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愿望。在语文教学方面,学生根据所见所感写观察日记,培养了细致观察与具体描绘的能力,和科学结合,组织学生讨论鸟类生存所需的环境条件,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综合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写出并展示主题为“生态保护倡议书”的实践成果,在语言表达方面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
2.2 依托智能技术,生成动态教学方案
智能科技作为数字化教育转型的关键力量,日渐成为促进小学语文跨领域整合教学个体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依托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教师能够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即时诊断和授课内容的动态调整,建立以数据驱动、任务导向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时,教师可依托 AI 语文学习平台,对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进行初步描绘,平台依据个人阅读程度,自动发送相关科普阅读材料(《仿生技术小百科》《动物的“超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其对文本核心概念——“仿生”与“科技创新”的理解,紧接着教师策划了项目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组建小组,配合读物与自然观察,从不同动物的特殊能力着手(章鱼的变色伪装、壁虎的吸附能力),开展跨领域探究,学生需要撰写“发明说明书”,培养其说明文写作能力,并凭借可视化编程工具仿真其发明设备的工作过程,达到语文与科学、信息技术、数学工程思维的紧密融合,该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表述、信息整理能力,通过科学技术素养与工程意识的融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智能科技在动态教学设计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3]。
2.3 关注学科共通点,规划主题探索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担负着语言文字的教学职责,同时具有结合人文、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可能性,学科整合教学中,深入探索教材里的学科交汇处,进行以主题为主线的探索活动,是推动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以“声音”为入手点,结合语文、科学、音乐三个科目,规划“声音的秘密”主题探索活动,这篇课文描绘自然界中各种悦耳的声音,既充满文本美感,又包含科学原则、音乐韵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感知自然之美,积累有关词语、修辞方法,科学课上,借助数字平台提供的声音波形可视工具,探索不同声音传播方式、频率特点,初步知晓声学知识,音乐课中,师生一起听取自然声音样本,模仿创编自然交响乐,感受声音节拍、旋律。最后,学生围绕“倾听大自然”主题,完成一个综合表达活动:撰写一篇《自然之声观察报告》或制作一段“声音故事”数字作品,表现其在语言、科学、艺术方面的学习成效,这类学科整合设计,突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多维呈现、能力多方面提高。
结束语:
综上,通过整合多模态资源、运用智能技术及聚焦学科交叉点实施主题探究,语文教学得以构建开放、互动、生成性的学习环境,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娟.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创新路径 [J]. 读写算,2025, (14): 67-69.
[2] 吴振龙. 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09): 86-88.
[3] 林梅梅 . 数字环境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 求知导刊 , 2025, (12):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