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荆楚文化的乡村建筑外立面改造原则与核心策略构建

作者

余雷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乡村建筑外立面作为乡村聚落风貌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呈现地域文化、建造技艺、自然条件、时代精神等方面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里,很多乡村建筑外立面出现了“特色危机”,一些乡村建筑外立面盲目效仿城市“现代化”特征,建筑外立面普遍采用陶瓷砖、彩钢瓦、铝合金门窗等千篇一律的材质、做法,还有些地方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涂白穿衣”等方式对外立面进行改造。“千村一面”,当地地域文化Identity丢失严重。省传统建筑艺术就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的地域色彩、地域特色十分突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苍劲雄浑或细致柔情的建筑构型、内涵深邃的装饰图案等都给外立面改造赋予了厚重的设计思维和灵感源泉。现阶段关于地域文化和乡村建筑的研究颇多,但大多集中在聚落空间、整体形态和民宿室内设计上,对关于“外立面”这样一种特定的尺度且系统地对荆楚文化在乡建中转变为外立面的具体设计方法研究还不是很多。外立面改造是成本较低、见效快、覆盖面较大的乡村建设项目之一,所以利用荆楚文化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立足于从建筑学、文化地理学及材料美学等角度出发,运用“文化特质解析———设计原则提炼———操作策略构建———案例应用推演”的方式。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就是要寻找一条由表及里的荆楚文化的特质从纯粹精神层面转化到具体物质层面上的外立面改造的语言路径,在不堆砌符号、不依样画葫芦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表达,达到高品位的效果。

一:荆楚文化的核心特质及其外立面表达潜力

荆楚文化的独特气质为其物质载体——建筑外立面,提供了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鲜明识别性。其核心特质与外立面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材料、构造响应

楚地“江山薮泽”的地理环境涵养出楚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哲学,在其后人的居住空间营造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熟练使用木、竹、砖、石、泥等本土材料;二是善于运用适合湿热气候的建筑构造技术(深檐、敞廊、空斗砖墙、可拆卸的木板门扇),二者都使建筑外立面改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上述原则也是外立面改造中选择材质及设计生态结构的根本指导思想。

1.2 尊龙尚凤的图腾崇拜与形态、意象隐喻

龙、凤是楚文化最崇高的精神图腾,象征着力量、自由、吉祥与美好。其蜿蜒流动、展翅翱翔的形态极具动感和艺术张力。这为外立面的轮廓线设计(如屋脊、山墙)、构件形态设计(如檐口、窗楣)以及整体意境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形态灵感来源,可通过抽象、隐喻的手法进行表达。

1.3 崇火尚赤的色彩偏好与色彩体系建构

楚人尚赤,起于其崇拜火与太阳,其漆器丝织中朱红、黑、金色都组成主色调,焰火般的热烈、温煦、神秘色彩审美的色彩特质,给外立面色彩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域色彩范本,如何让传统“赤”与当代审美以及周围环境色取得更有效的协调,将是一个重要的色彩策略问题。

楚地巫风炽烈,喜神恶鬼相争,其饰具有强烈趋吉避凶心理外现为繁缛奇谲而又富于神秘意蕴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蟠螭纹、云雷纹、卷草纹等。作为高度符号化、图案化的形象符号,可为外立面的细部装饰、构件美化(格栅、栏板、砖雕等)提供最直接的物质文化素材库,但需要通过现代设计手段进行转化应用。

二:当前乡村建筑外立面改造的现实困境

2.1 文化表达表层化与符号滥用

许多改造项目对荆楚文化的理解停留在龙凤具象形态、楚文字等表面符号,进行生硬拼贴和复制,缺乏对文化精神与空间意境的深度挖掘和抽象转译,导致立面效果突兀、俗套,形成“文化贴皮”。

2.2 材料与技术运用失当

盲目采用城市化的装饰材料,如全瓷砖贴面、劣质涂料、夸张的欧式构件,与传统建筑肌理和乡村环境格格不入。同时,改造往往忽视立面的生态性能提升,如保温、隔热、通风遮阳等构造措施缺失,未能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节能技术相结合。

2.3 色彩体系混乱失序

缺乏整体色彩规划,要么过于灰暗沉闷,要么色彩饱和度过高、搭配混乱,未能形成和谐且有文化底蕴的色彩风貌。对“楚赤”的理解偏差,导致滥用鲜红色,破坏整体氛围。

2.4 整体性与差异性缺失

改造往往着眼于单栋建筑,缺乏从村落整体风貌角度进行考量,导致个体之间不协调。同时,改造模式化,未能根据不同建筑的类型、位置、功能进行差异化设计,削弱了村落立面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三:基于荆楚文化的外立面改造原则

为此,提出对外立面改造要有四项核心指导原则:地域性与标识性兼顾的原则、文化性与时宜性交融的原则、生态性与技术性并重的原则以及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建筑外立面改造上充分运用本土材料(如鄂西的青石板、江汉平原的烧土砖、竹木)以及传统工艺(如榫卯、砌筑)等,体现地域的真实性;通过提取荆楚文化基因,形成可识别的立面语言,在地域共性的前提下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不做简单的复古、仿古,不在文化上进行简单模仿,而是以注重神似而不太拘泥形似,利用耐候钢、玻璃、阳极氧化铝板等现代材料,采用现代构造手法、以构成形式结合数字技术去诠释传统文化内容,使之既具有“老灵魂”,又有“新躯体”,生动反映时代精神。立面改造在追求美学体验的同时也要提升建筑的性能。积极引入垂直绿化、遮阳系统、被动式通风构造、保温隔热层、太阳能光伏板(与立面一体化设计)等绿色技术,实现建筑“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要注意,对于单栋建筑的立面改造应在村落整个色调、体量、造型、风格的控制之下,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并根据不同建筑的位置(沿街、沿河、沿巷)、功能(民居、客栈、公共建筑)以及原有结构的状况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多样化的个性化设计,避免单调化。

四:核心策略构建

基于上述原则,构建以下四个层面的外立面改造核心策略:地域材料与现代技艺的表达策略,文化符号与色彩体系的转译策略,生态构造与绿色技术的集成策略,立面元素与整体风貌的协同策略。

4.1 地域材料与现代技艺的表达策略

本土材料的创新运用:将有价值的旧墙体(清水空斗砖墙、夯土墙)予以保存和修缮,以维持自身质感,成为立面的主要表达元素;大胆尝试新的方案,使用当地材料(采用预制混凝土挂板做夯土肌理效果;青砖立面向现代砌法转化;竹木格栅作为遮阳和装饰构件等),设计可建造的实现路径。

新旧材料的对话并置:采用耐候钢(表皮肌理和颜色都可呼应“楚铜”)、玻璃、U 型玻璃等现代材料和老砖墙、旧木构形成质感对比、色彩对比、时代对比,在对照中展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可考虑把耐候钢板镂空的云纹作为补充于旧墙面上的“补丁”或者门头等材质来使用,以实现现代的表达。

4.2 文化符号与色彩体系的转译策略

符号的抽象化转译:对龙凤、鬻熊、虎座鸟架鼓等图腾和文物图形形态进行几何化、线条化提取并转化应用到立面装饰构件、栏杆图案、屋顶脊饰、阴影造型中,如将凤鸟的尾羽曲线转变为连续山墙或两层突出檐部栏杆的形式。

纹样的数字化再生:利用数字设计手段,对经典的云雷纹、蟠螭纹等纹样进行参数化变形、分解和重组,并将上述变形后的纹样图案运用到激光切割、CNC 雕刻、3D 打印等多种制造方式上,对不同的金属格栅、预制混凝土板、陶板等新型立面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独具文化内涵且符合时代特征的界面肌理。

色彩的体系化控制: 色彩的体系化控制:构建“主导色-辅助色-点缀色”立面色彩体系。主导色是取自当地原料的“原真色系”,即青砖灰、夯土黄、木本色,占比 70% ;辅助色则是白色的、浅灰色的中性色系,用于协调颜色搭配,占比 25% ;点缀色即是“楚赤”,以“楚赤”低彩度、高明度朱磦红、陶土红为主,少用艳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忌滥用,占比 5% 。

4.3 生态构造与绿色技术的集成策略

被动式节能构造:汲取传统建筑“深檐敞廊”的精华,设现代外廊、遮阳挑檐及垂直遮阳格栅(其形体可结合文化要素),有效阻隔夏季阳光直射;用高窗、通风屋脊、可调式通风器等方式组织自然通风。

主动式技术集成: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设计中,把光伏发电系统与坡屋顶或檐口立面结合在一起使用,既可以发电又作为现代立面的一个部分;将高性能的保温材料和外挂系统用于南向墙面,提高墙体的热工性能;在庭院的立面应用垂直绿化系统降温、增湿、美化环境等。

4.4 立面元素与整体风貌的协同策略

“第五立面”屋顶的改造:屋顶属于外立面组成部分之一,在改造过程中要体现传统双坡屋顶风貌,将破损瓦片换成小青瓦或仿古陶瓦,并根据屋面状况对屋脊实施修旧如旧或简化屋脊设计(处理过程中可以做些抽象化脊饰)。不得使用彩钢瓦、琉璃瓦等与建筑风格不相符的材质。

门窗洞口的精细化设计:门窗就是立面的“眼睛”,不要简单的换成标准化的铝合金窗,而是要采用有韵味的传统木窗或者断桥铝窗搭配深灰色(深灰、咖啡色)型材,并且要通过调整窗墙比来打造室内空间。门扇也可以作为色彩点缀或是文化的载体,比如可以是红漆门、或者化繁就简的楚纹样金属门。

建筑构件的文化点缀:注意栏杆、空调机位、雨棚和灯饰等局部细节的设计,栏杆宜采用金属木的结合,图案中应体现地域文化;空调机位可用预制混凝土格栅或者金属格栅遮盖,并且根据图纹转译处理;雨棚可用深色金属板制作,造型简洁、现代。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将从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的关键组成部分——外立面入手,总结形成一套符合荆楚文化语境的外立面改造原则与策略体系,即从文化特质出发,在外立面肌理上运用不同元素间的新颖组合、现代表达,材料、色彩、符号、技术等创新性融合并兼顾功能、美学、文化及生态的功能。此外,通过外立面改造从而塑造优美的乡村风景,具有“针灸”之效,此系统策略即可作为实践的过程中实施参照与设计成果演示文稿、方案手册等成果文件的设计指导原则,只有透彻理解荆楚文化精神内涵,并且充分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手段方可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更多新材料、新技术、数字建造技术的应用,荆楚文化必将在外立面上展现更多的样态,用数字技术做支撑,让宜昌留住乡愁。而通过立面的“微更新”,带动村落整体风貌的“大改善”,让山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的三峡山区在焕发出独特的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留下新的记忆和新的时期的时代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澍, 陆文宇. 循环建造的诗意——中国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J]. 建筑学报, 2012(10): 12-17.

[2] 单霁翔. 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文化遗产, 2015(04): 4-13.

[3] 张良皋. 匠学七说[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 杨鸿勋. 荆楚建筑风格研究[J]. 建筑学报, 2010(S1): 112-116.

[5] 李百浩, 刘炜. 传统民居的建造技艺与形态特征[J]. 华中建筑, 2008, 26(12): 188-191.

[6]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7] 赵冰. 楚艺术史[M]. : 教育出版社, 1995.

[8] 李晓峰. 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9]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10] 陆元鼎. 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乡村建筑风貌引导与管控技术指南(试行)[Z]. 2021.

[12]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建构文化研究——论19 世纪和20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 王骏阳,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基金项目: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人工智能图像转换在荆楚民居建筑构件中的协同应用”(B2023378)